全世界消费量 的茶类是红茶,而与国外以红碎茶为主的消费习惯不同,国内茶友喝红茶更偏向于红条茶。红条茶是加工工夫红茶用的条形红毛茶,经过精制整形后即称为工夫红茶,是我国特有的传统初加工产品。其中,最负盛名的红条茶当属安徽的祁红和云南的滇红。
红条茶的加工工艺包括萎凋、揉捻、发酵及干燥四道主要工序。萎凋和发酵是其关键工序。
原料
加工红条茶的原料要求鲜叶细嫩、匀净,采摘标准以一芽二、三叶为主。
细嫩的鲜叶,制成毛茶条索紧细,色泽乌润;内质汤色红亮,香味甜浓,叶底红亮。粗老鲜叶制成的毛茶,外形条索蓬松,色泽枯花,内质香味平淡,叶底硬暗。所以以一芽二、三叶为主和同等嫩度的对夹叶组成为适宜。
要求鲜叶老嫩均匀一致,若老嫩不匀,制成的毛茶老嫩混杂,不便于初、精加工。
采摘的鲜叶要求及时送至茶厂进行萎凋,在储运过程中不能紧压,尽量避免机械损伤。否则鲜叶发生红变,影响其鲜度,使成茶的香气和滋味受到影响。
萎凋
红茶主要的萎凋方法包括日光萎凋、室内萎凋和萎凋槽萎凋。
室内萎凋在专门的萎凋室内进行,萎凋室要求四面通风、门窗容易开闭,便于控制空气流通和温湿度,无阳光直射入室内。
日光萎凋室是利用太阳的斜射光、散射光进行萎凋。萎凋时将鲜叶直接薄摊在日光下萎凋。其优点是操作简便,萎凋速度快;缺点是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大,萎凋的程度很难掌握。
萎凋槽萎凋是人工控制的萎凋方式,春季低温时可进行加温萎凋,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工效高、成本低等优点,可以实现机械化大批量生产,人工控温不受气候环境的影响,生产上已经普遍使用。
红茶的萎凋程度,与成茶品质和后续工序有极大关系,如萎凋不足,叶片细胞紧张状态未消除,叶质硬而脆,揉捻时易断碎,茶汁易流失,制成毛茶条索短碎、多片末,香低味涩,水色浑浊,叶底花杂带青;萎凋过度时,芽毫枯焦,叶质干硬,揉捻时茶汁不出,不易紧卷成条,发酵不匀,毛茶蓬松多扁条,色泽灰枯,香味淡薄,汤色、叶底暗杂。目前生产上萎凋适度的检验方法以感官经验判断为主,再结合萎凋叶含水量或失重率来综合评定。
揉捻
揉捻是红条茶塑造外形,形成内质的重要工序。揉捻是发酵过程的开始。红条茶要求外形条索紧结美观,内质滋味浓厚,取决于叶片卷紧程度和细胞组织破坏程度。揉捻时叶细胞组织被破坏,茶汁外溢,内含物在有氧条件下得到充分的混合。目前各地广泛采用机械揉捻。
揉捻是发酵的开始,充分揉捻有利于红茶发酵的进行,揉捻不足,会使成茶条索粗松,发酵不良,成茶滋味淡薄,叶底暗;揉捻过度,茶条断碎,茶汤浑浊,香气低,叶底红暗。
与绿茶相比,红茶揉捻不仅要有较高的成条率,还要有较高的细胞破碎率。
发酵
发酵是形成红茶品质特征的关键工序。其实质是液胞膜受损伤之后,液泡内的多酚类、 酸等物质与多酚氧化酶, 化物酶等酶系充分接触,并在有氧条件下进行酶促反应,儿茶素产生氧化聚合和缩合,形成一系列的有色物质,与此同时伴随着其他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形成了红茶特有的色、香、味品质。
发酵的温度、湿度、时间和供氧量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发酵的质量好坏。
图源:网络干燥
红条茶干燥一般采用烘干的方法,有焙笼烘干和烘干机烘干。大型茶厂广泛使用连续烘干机,干燥分两次进行, 次烘干称毛火,第二次烘干称足火,两次干燥中间适当摊凉约1小时。
红茶干燥掌握毛火时“高温摊薄,快速干燥”,足火时“低温厚摊,缓慢干燥”的原则。
茶叶通过萎凋失水使叶细胞汁相对浓度提高,增强了酶的活性,尤其是多种水解酶的活性,使可溶性物质含量增加。然后通过揉捻、发酵工序,使多酚类物质发生剧烈的酶促氧化作用,并伴随发生了一系列的生化变化,又经过干燥,固定茶叶品质,并发展香气, 形成了红茶红汤红叶的品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