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年,吴晓波就断言:“做短视频?不如去卖保温杯。”
之后他去做短视频了。
之后他在直播间翻车。
之后他继续直播、继续翻车、再翻车、再直播……
之后,他以“全网 ”将保温杯卖断货:抢单最多的,居然是95后。
据CBNData统计,截止,全球出生于至之间的“Z世代”消费者,已高达18.5亿。
在中国,这些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爱上了“保温杯养生大法”。(《Z世代消费态度洞察报告》)
不少分析认为,保温杯市场之所以能免遭疫情打压,继续以年复合增长率4%的高速增长,基本是蹭了这波Z世代“朋克养生”快消热——毕竟,什么速溶养生品都需要用个杯子泡。
然而,养生快消,和保温杯之间,其实存在更复杂微妙的“共生关系”。
这个杯到底有多大?
当你家小区的看门大爷还在10元玻璃茶瓶里嘬枸杞,不锈钢真空保温杯市场,已涨出一片近50亿美金的蓝海。
据QYResearch统计,光是年,全球就消费了千只真空型不锈钢保温杯,约占保温杯总市场的84%。同时,中国已成为全球不锈钢保温杯主要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也是全世界不锈钢保温杯消费水平 的市场。
未来随“真空保温”的技术成本进一步降低,预计到年,全球营业额将突破55.53亿美元。
当中,对营业额贡献 的,是习惯电商购物的95、00后。
阿里数据发现,保温杯消费者的主要消费场景,正从线下实体店全面转移到线上。除常规的淘宝、京东线上商城外,直播间直购量快速攀升。其中,18至28岁之间的年轻用户快速增长,占比37%。
从城市分布看,超一线城市(上海、北京)的95后为线上保温杯主要消费者;准一线、二线头部城市还有许多增量空间。未来,随着下沉电商“拼多多”们的进一步扩张,三、四线城市“小镇青年”将快速崛起,成为保温杯网购主力。
除销量大增,保温杯的溢价空间也在逐步升高。
除有两成“常规用户”认为一个保温杯卖几十元是合理的,另外有超过四成的年轻消费者表示:愿意’花几百块’泡个枸杞。
年轻人消费保温杯的主要原因,的确和“潮流养生”关系密切。
根据谷雨数据的线上调研,当下年轻人最主流的养生方式是“保温杯泡茶”(占比29.33%),远超第二名“养生壶煮茶”一倍之多。而传统意义上的“养生保健”项目,如早睡早起、按时吃饭、跑步健身,正逐渐式微。
有趣的是,“保温杯泡茶”并不是Z世代的发明,而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在中老年人群中普及、有几十年传统的“老”习惯。并且,在老一辈人眼里,和“打太极”、“百步走”相比,保温杯泡茶并没有很强的“养生”属性。
保温杯之所以能在Z世代重返“第二春”,主要是资本信奉“一切潮流皆可快消”。
养生是怎么成为快消品的?
“养生”,原指道家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指的是“顺应人的生命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长期养护活动。
也就是说,“养生”从来就是一个慢变量。是一份坚持,一项自我修炼,一种需要花时间、精力培养和维护的日常习惯。
而“快消”,指的是那些“消费频次高、消耗快、单价通常比较低,且需求广泛”的商品。比如牙膏、洗衣粉、洗发水、餐巾纸。放在饮食行业,则指的是气泡水、速溶咖啡条、袋泡茶包、膨化零食等超市常见品。
快消要赢,必须“短、平、快”,而这种种都和“养生之道”相去甚远,二者本不该有交集。
“养生”与“快消”是怎么谈起恋爱的?——大概三点。
首先,Z世代是为体验付费的一代。
作为 代“移动互联网原住民”,95、00后在移动中浏览信息,认知体系更加碎片化、个性化、“流(stream)”化,从而造就了他们更细腻、敏感、情绪导向的价值判断。
他们对虚拟世界感到亲切,却对真实世界感到陌生、惶恐。
因此,刚步入职场、以“社畜”自嘲的他们,总存在某种莫名的“生存恐惧”。这种生存恐惧的底层,原是对未知职场的危机意识、对自己毫无经验的能力自卑,却莫名其妙地迁移到了生理层面——似乎每梳一次头发,就要秃头谢顶。
为消解这种“命不久矣”的慢性焦虑,许多年轻人开始对“养生”感兴趣。
用什么办法养生呢?
每天早晨去公园打太极?——加班狗哪儿有这么多时间。
游泳、健身、瑜伽、普拉提?——光工资都不够付会员卡钱。
八点泡脚、早睡早起?——问谁能做得到!
“忙、穷、懒”:压在95后社畜小身板上的三座大山。
于是,在“真养生”成本过大的情况下,许多年轻人转而寻求一种替代性解决方案:购买养生感。
这也就给了“养生品”出道的机会。
最近备受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