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成功释放立方星
天舟一号根据官方消息,8月1日15时03分,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成功在轨释放一颗立方星,随即地面成功捕获立方星。
本次试验是我国首次通过飞船系统采用在轨储存方式释放立方星,本次在轨释放的立方星为标准3U结构,安装在立方星在轨部署发射器内,于今年4月20日随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升空,已在轨储存天,该星的主要任务是开展相关航天新技术试验验证。(蜀中行讲武堂)
4月20日19时41分,搭载着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约秒后,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什么叫立方星?
立方星也叫“魔方”卫星,是国际上广泛用于大学开展航天科学研究与教育的一种小卫星,具有成本低、功能密度大、研制周期短、入轨快的特点,通过组网形成星座,可实现对海洋、大气环境、船舶、航空飞行器等的监测。可应用于空间成像,通信,大气研究,生物学研究,新技术试验平台等方面。
立方星是近年来微小卫星领域的热点,新型微卫星体积仅有4Ⅹ4英寸,看起来就像一个立方块,因而被称为立方星。
年9月25日,中国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载着四颗卫星飞向太空,其中就有3颗立方星。
三颗立方星立方星看上去像只魔方,集成电路只有几十克重,动量轮仅拇指大小,星地通讯天线只有1元硬币大,导线不足1毫米粗。
“南理工一号”立方星“南理工一号”立方星是由南京理工大学自主研制,年9月2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11号”运载火箭成功搭载发射。
“南理工一号”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研制的2颗立方星进行组网成“上科大二号”,将对全球海上船舶进行自动识别、星间信息交换等在轨演示验证。(蜀中行讲武堂)
上科大二号上科大二号卫星,只有半个餐巾纸盒大小,这颗立方星的分辨率是米,可以监测南北极融冰情况,为北极航道勘探、‘雪龙号’南极科考提供数据服务。要知道,用一颗传统卫星来实现这一功能,投入的研制经费数以亿计,而研制这样一颗立方星的费用仅数百万元。
立方星自动组网“上科大二号”在某些技术上已走到了世界前沿。比如,星上微推力技术,可以在百万分之一牛顿的量级上,对卫星姿态进行细微调整。又如自适应组网技术,允许新星上天后,自动融入到原有卫星网络中,使卫星“天网”可以不断扩容。
更值得一提的是,小小的立方星还能够实现变轨和编队绕飞等许多大卫星往往都不具备的轨道机动能力,可以提供覆盖全球的航行动态图。(蜀中行讲武堂)
西北工业大学立方星西北工业大学研制的世界首颗12U立方星“翱翔之星”,主要任务是开展地球大气层外光学偏振模式测量,为偏振导航技术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未来,该系列卫星还可应用于伴飞巡视、对地遥感、数据中继等领域。重量大约10公斤,运行于千米近地轨道,在轨寿命约为3个月。(蜀中行讲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