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垃圾分类条例实施已经满月了,对于身边的变化,想必各位都深有体会,不知道垃圾分类的习惯养成了没有?从五一开始,垃圾分类宣传氛围就开始浓厚起来,大概一周之后,小区里的垃圾桶边上开始有垃圾分类指导员,每天早晚值守,指导居民分类投放。如果给北京垃圾分类满月成绩打分,不知道您能给多少分?
垃圾分类全民习惯养成需要一个过程,但也因人而异。垃圾分类之前,说实话我也没有垃圾分类的意识,每天早上都是所有垃圾一股脑扔进垃圾桶,也不管是绿桶还是灰桶。后来有一次下楼扔垃圾,被垃圾分类指导员拦下了,她仔细翻拣了过后,把餐巾纸、塑料袋等放进了灰桶,把剩余的果皮、剩菜等倒进了绿桶。一边翻拣一边跟我讲:“小伙子,现在垃圾分类了,这些纸巾和塑料袋属于其他垃圾,不能放进厨余垃圾里……”当时感觉脸上刷刷的,那就一个不好意思啊!自从那次被“教育”,家里开始有了两类垃圾桶,投放时也格外注意,该破袋的一定破袋,该虑水的首先虑水。回过头来想想,养成垃圾分类习惯其实并不难,只要有意识地付诸行动,很快就会变成日用而不觉的习惯。
最近看一组数字,北京垃圾分类实施以来,全市居民厨余垃圾日均分出量为吨,比4月份增加了%,其他垃圾日均清运量同比减少15%。翻了一番了厨余垃圾能处理完吗?别担心,目前全市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44座,其中厨余垃圾处理站23座,日处理能力为吨,所以每天处理六七百吨厨余垃圾那是“小菜一碟”,分分钟的事。从不同种类垃圾增减变化中,我们能看出很多可喜的变化。厨余垃圾的成倍增长,并不意味着源头产生的垃圾在增加,而是原本混装于其他垃圾的厨余垃圾得到了彻底分离,重新回到了厨余垃圾行列,这恰恰说明垃圾分类投放收到了成效。厨余垃圾增长了%,其他垃圾减少了15%,这其中的差额去哪儿了呢?毫无疑问,那就是可回收物,人们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存储纸箱纸板、矿泉水瓶等可回收物,由专业的再生资源回收公司有偿收运。这些变化都说明,垃圾分类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一种更加文明、更加环保的生活方式已经在快速养成。
垃圾分类看起来是“生活小事”,但却是关乎城市发展和社会治理的“民生大事”。北京要建设国际 的和谐宜居之都,必须在垃圾分类这场大考中有创新、做首善。一个月时间已经交出了一份令人欣喜的成绩单。成绩来之不易,是万北京市民共同努力、自觉行动的结果。下半场,需要在分类投放和源头减量两个方面下功夫,用实实在在的举措擦亮宜居北京的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