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点摊吃完早饭后,一次性筷子就会被随手丢弃;在超市买东西,顺便扯个塑料袋;出门喝饮料,一次性的杯子成了必不可少的物品。类似的经历,我们可能都有过。因为“用着方便,扔得潇洒”,现在,许多人对一次性消费品越来越依赖。从司空见惯的一次性筷子,到推陈出新的一次性相机、一次性手机,一次性消费品正呈“新潮逐浪高”之势。然而,一次性消费品在现代社会中利弊同存,它既是物质富裕、方便快捷的象征,也是消耗资源、制造垃圾的“加速器”。
时间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方经济复苏带来的繁荣使很多人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有人曾在篇叫做《这是一个生存问题》的论文中论述了“强制消费”的概念:“我们具有巨大生产率的经济要求我们把消费作为种生活方式,把商品的购买与使用变成一种仪式,从消费中获得精神的满足。我们需要以不断增长的速度把东西消费掉、烧掉、穿掉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换掉和扔掉。”这段文字描述了当时西方很多人的消费观念,“强制消费”加快了人们发展经济的步伐,也使更多的资源更快地变成了废弃物。
在这种“强制消费”观念的推动下,一次性消费品悄然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一次性杯盘、一次性刀叉、一次性饭盒次性筷子、一次性牙刷、一次性剃须刀、一次性梳子、一次性尿布、一次性照相机、一次性衣物、一次性餐巾纸、一次性纸抹布、一次性用品充斥在人们高消费、快节奏的生活中,充当着把资源变成垃圾的急先锋。有人统计,美国每年所消费的纸张占到世界纸张年消费量的33%。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人均一生消费的部分情况为:消费汽油2.8万加仑,穿过并扔弃衬衫件、鞋双,使用并扔弃报纸2.75万份、杂志份,扔掉废品垃万磅,扔弃铝制易拉罐2.86万个(其中1.77万个可回收)。
在某些情况下,使用一次性消费品是不可避免的,如吃快餐用的饭盒待客用的纸杯等。但大家不容易注意到的是,一次性消费品大量使用的同时带来的后果。聚 是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具有非常稳定的分子结构,自然界的光和热很难将其降解,并且自然界几乎没有什么细菌和酶能够消化塑料,所以也难以对其生物降解,塑料即使被理在十壤里几百年都不会腐烂。
废弃在地面和水中的塑料袋容易被马、牛、羊、鱼等动物当做食物存人,塑料袋在动物胃里消化不了,导致动物肠胃肌体损伤和死亡。在动物园、牧区农村和海洋,这种现象展见不鲜。另外,一次性发泡塑料在高温下燃烧时有可能产生二恶英。一次性筷子虽然不像一次性饭盒那样不易降解、有*,但制造一次性筷子要消耗大量的木材,而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只有13.4%。即便如此,某些生产一次性筷子的厂商只顾蝇头小利而大量砍伐树木,造成水土流失,山体塌方等严重后果。年长江的特大洪水就敲响了一次“警钟”。除此以外,一次性消费品的危害还有很多很多。
那么,一次性消费品将走向何处呢?专家们认为,“断头续尾”是根除一次性消费品危害的出路所在。所以必须要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尽可能的从源头上降低一次性消费品带来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