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读时间一战百年的世界秩序变化新华社客

北京医治荨麻疹医院 http://m.39.net/pf/a_9214083.html

▲这是11月6日在法国滨海努瓦耶勒拍摄的诺莱特华工墓园,共有名遇难华工在此长眠。一战期间,14万华工远赴欧洲战场,他们在残酷的战场上从事武器搬运、枪弹制造、工事修筑、战场清理等艰苦繁重的工作。新华社记者陈益宸摄

徐剑梅

-, 次世界大战停战,距今竟已倏忽百年。

上位者如果没有对草根生命的悲悯,常会为某种无谓的追求做出可怕而残忍的事情。百年前,年11月11日11时, 次世界大战停战。为了凑这个整数,停战协定被推迟6小时,即巴黎时间11时、美东时间6时生效。这6个小时里,交战方共有近名士兵死亡。一战 一名战死*人是美国士兵亨利·尼古拉斯·约翰·冈瑟(HenryNicholasJohnGunther),死于10时59分,年23岁。

美国陆*二等兵哈里·米勒(HarryMiller)当时也在西线。他在写给妈妈的信中描述说,停战协定生效那一刻,他感觉就像“一脚从地狱迈进 ”。“当11点钟到来,所有射击停止,到处洋溢着欢乐。你在家中,永远不会知道那些枪炮不再开火意味着什么。”

时间往回推溯两年多,美国尚未参战,但英法协约国*队里,有不少志愿参战的美国年轻人。其中一位名叫阿兰·西格(AlanSeeger),是法国外籍*团一名列兵。他在年6月21日从西线一个法国小村庄给他的教母写信,一共9句话、14行。“夏天天气真热,大战现在快来了……我明天满28岁。”信末附着一首没有题目的十四行诗,描写了玫瑰色的云彩和蔚蓝深邃的东方天空。13天后,他战死沙场。

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最小的儿子、在白宫度过童年的昆廷·罗斯福(QuentinRoosevelt)也是一战阵亡美*之一。他是哈佛学生、空*上尉。年7月14日,法国国庆节那天,在法国上空被德机击落,时年未足21岁。他迄今仍是 一名死于战场的美国总统之子。

一战逾四年,美国参战时间约一年有半。约万参战美*中,逾11.6万亡故,约20万受伤。停战百年纪念之际,经美国国会授权成立的美国一战百年委员会主席特里·汉比在一个纪念仪式上特别提到,不计其数的一战老兵虽安然返乡,却罹患创伤后应激障碍,人生从此改写,对战争的可怕记忆困扰一生。“战争从未真正在他们身上结束。”

而一战中其他主要交战国的牺牲,又远高于美国。据维基百科,英国有87.8万士兵阵亡,法国万,沙俄万,意大利65万,德国万,奥匈帝国万。协约国和同盟国阵亡士兵总计超过万,另有约万各国平民死亡。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说,百年来,在法国北部和比利时部分地区,一战阵亡将士墓地“延伸数英里,一望无际”,迄今“令人毛骨悚然”。

一战至今在英语中被专称为“大战”(GreatWar),是人类历史上 次“总体战”,也是二战之前人类历史上破坏性最强、波及面最广的战争。一战中的大型战役,动辄数以百万计的士兵伤亡,即便“屠宰场”“绞肉机”这样的词汇,也难形容其残酷于万一。这种残酷所带来的心灵创伤,反映在战后西方“迷惘的一代”(LostGeneration,又译失落的一代、迷失的一代)文学思潮中,海明威的小说《战地春梦》、艾略特的长诗《荒原》都是代表作。而在社会学意义上,在欧美,“迷惘的一代”专指出生于年和年之间,在一战或其后年代成年的欧美青年,他们又被称为“一战一代”“(一战开始之年)一代”“火焰中的一代”。

如果不是教子之死,一战对西格的教母,大约和当时美国普通家庭主妇一样,更多意味着柴米油盐开门七件事受到约束。一战期间,美国家家户户,糖是限量配给的,*府鼓励民众节省食物和能源,提倡周一不加油,周二不食肉,周三不吃面食,周日不用燃气。根据白癜风,一战期间,美国从妇女紧身胸衣制造业节省了吨钢;从儿童玩具汽车制造业节省了7.5万吨锡;还采用欧洲的夏时制以节省煤炭。一战赴欧美*的*饷,士兵每人每日为1美元,另加海外生活补助金25美分。年的1美元,大约相当于年的20美元。

但总体上,一战带给美国巨大繁荣。战事初起时,美国经济本处于衰退状态,一战使欧洲国家大量增加从美进口,促成美国各地大量兴建和扩建工厂,并从民用转向*用。制造暖气设备的工厂转为生产枪炮,制造钢琴的工厂转为生产机翼,海轮从万吨位增加到0万吨位。另一方面,一战催生了卫生巾、餐巾纸、茶包、拉链和无肉香肠,当然还有化学武器和*气面具。

从年至年,美国经历了44个月的繁荣,失业率从7.9%下降到了1.4%。在国际资本市场从净债务国变成资本输出国,大量投资海外,特别对拉美,“承担了英国和其他欧洲资本出口国的传统角色”。随着英国在一战中被削弱,纽约成为与伦敦平起平坐甚至更胜一筹的国际金融中心。

必须指出的是,不同学者援引或使用不同统计方法得出的研究数据并不一致。由美国历史学会协会资助编纂、年印行的《美国历史读友》(TheReader’sCompaniontoAmericanHistory)由全美多所高校历史学家集体编著。书中说,美国联邦*府一战期间的战争开支约为亿美元,加上利息、退伍*人福利等等,一战给美国带来的直接财*开销大约为1亿美元。

战时的劳动力短缺,对美国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在一战期间,约万美国妇女得到工作机会;成千上万美国南方黑人或者参*,或者涌入北方大城市工厂。芝加哥和纽约等大城市黑人聚居区,在这一时期得以奠定基础。不过,总体来说,美国参加一战较晚,为时较短,特别是相较于南北内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言。一战影响虽然深刻,但尚不足以带来美国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型。

一战改变了美国的世界观,也改变了世界的美国观。《美国历史读友》一书认为,20世纪有两件“具有头等历史重要性”的大事,改变了世界看待美国的方式,一是沙俄十月革命,二是美国加入一战。

就此,英国二战首相丘吉尔认为,美国参与一战,阻遏了德国攻势,取代了“东方提坦巨人”沙皇俄国。“美国巨人已经崛起在西方”。

史家公认,美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大赢家。一战刺激扩张了美国经济,扩大了联邦*府规模和权限,拓新了美国领导人的世界观,把美国作为*治、经济和*事力量的主导推向世界舞台。从一战起,以美国流行音乐、通俗小说特别是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美国通俗文化在全世界也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持续塑造“美国神话”或曰“美国迷思”。一战结束百年之际,经美国国会授权成立的美国一战百年委员会在介绍美国国家一战纪念碑建设项目的纪录片中说:一战是“美国世纪”的开端。

饮水未必思源。一战虽对“美国世纪”有开启之功,但不止一次,也不止一位美国人在谈及一战时会说,这是一场在很大程度上被美国人遗忘的战争,事实也的确如此。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建有美国参与的历次重大战争国家纪念碑,尤以二战和越战纪念碑世界知名。而各种战争纪念碑中,独缺 次世界大战纪念碑。

如很多知识分子所指出,一战是人类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亚欧四大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沙皇俄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瓦解;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成立;美国进入全球*治中心舞台;欧洲工业文明及其“进步”信仰光芒骤然黯淡。一战令人痛楚地表明,历史的弧线并不总向理性和进步倾斜。

如今,一战结束已届百年,告别二战也逾70年。曾几何时,在西方,如报章评论所言,“对‘民族主义者’一词的集体厌恶已经开始消退。”世界总体和平,在很多人心里,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正常状态。历史究竟有无可能提供指导,让人类在为时已晚之前,看到将要发生的事情?

*治和战争,都是集体活动。这个问题,对所有国家、所有人同等重要。毕竟,如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中所引英国17世纪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之诗:“没有谁能像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自得全。每个人都像一块泥土,连接成整块陆地……无论谁死了,都是自己的一部分在死去,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

在美国一战百年委员会举行的纪念活动上,记者遇到委员会委员LibbyO’Connell博士。她说,她父亲也是一名历史学家。曾经,她询问父亲:历史会重演吗?她父亲的回答是:“历史不会重复,但人性总是相同。”




转载请注明:http://www.mujiahuagong.com/afhgx/496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