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推广过程中,难以跨越的障碍之一莫过于观念淡薄,不少人嫌麻烦、懒得做。对于普通市民来说,在自己家里做好垃圾分类真有那么麻烦吗?其实也不尽然。在江溪街道卫星社区,就有这样一位“分类达人”,在她看来,垃圾分类可以变得简单又实用。
一瓶“酵素”成为缘起
卫星社区居民张敏在家里坚持垃圾分类已有2年时间了。2年前,她 次参加慈济环保活动,活动结束后,志愿者给每位参加的市民都发放了几瓶酵素。也正是酵素的力量,让张敏真正认识到垃圾其实可以循环利用,因此当社区推广垃圾分类时,她积极响应了。“环保志愿者说这个酵素非常好,有很多种用途,但刚开始我也是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张敏说,果蔬皮、烂菜叶都是垃圾,用它们制成的东西,她有点不敢用。酵素拿回家后就闲置搁着,直到有一天,这些神奇的酵素竟然“消灭”掉了老公的脚臭,让她和家人都大吃一惊。“老公脱了鞋以后味道特别大,以前也用过药,似乎不管用。那次心血来潮,想起来环保志愿者介绍过酵素有除臭的效果,就拿出来给老公泡脚,没想到两次以后,不臭了。我们才真正感觉到它的好处,等送的酵素用完了,就开始自己制作。”“做起来很简单。”张敏说,将红糖、果蔬皮叶和水按照1:3:10的比例放入塑料桶里,留20%的发酵空间,密封后放置在阴凉通风处。 个月每天开盖搅拌,气温高的夏天三个月就成了,冬天则要放6个月。等到酵素表面出现一层菌膜后,发酵就成功了。
张敏家两个人,每天的瓜皮菜叶量不是很多,一只五升的 ,放四斤水、四两红糖,再放一斤二两的果蔬皮。一次性凑不到这么多的话,就每天放一点进去。“用途很多,除臭、浇花、泡脚、洗内衣内裤、洗蔬菜水果等等都能用到。”用这种方式把果蔬皮有效利用起来,在自己家里就能做到垃圾减量。
家里的7只垃圾桶
张敏的家不算大,两室一厅,然而为了做垃圾分类,她在家里一共放了7个垃圾桶。光厨房里,就摆了两个,这也是她能做好垃圾分类的窍门之一。“一般人家厨房里都只放一只垃圾桶,所有东西一股脑儿都扔进去。但是平时做饭的人都知道,厨房里产生的不光有厨余垃圾,还有其他的包装袋啊、塑料盒啊、厨房用纸啊之类的,要做垃圾分类,这些东西就不能跟厨余垃圾混合在一起。”像她这样,放两只垃圾桶,将厨房的垃圾分开来扔,就很好地避免了厨余垃圾跟其它垃圾的混合,分类起来也更为方便。
还有其它5个垃圾桶是这样设置的,卫生间里的一个自不必说,杂物间里放一个,用来收集瓶瓶罐罐、纸盒子等可回收垃圾。客厅里有两个,一个用来放电池这类电子垃圾,一个用来装擤鼻涕的纸、餐巾纸这类的,他们的房间里还有一个,也用来放纸巾、没用的塑料袋等等。“家里的垃圾算来算去,也就这么几类,都有相对应的垃圾桶装好。其实做起来并不难,对不对?”
张敏说,垃圾分类更多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习惯,比如以前在客厅里一边看电视,一边吃水果,水果皮肯定是丢进茶几旁边的垃圾桶里,而现在,她宁可走几步扔到厨房的厨余垃圾桶里,“你让我直接扔,我都不习惯了,因为茶几旁的垃圾桶都装的纸啊、零食袋啊之类的,可以几天才扔一次的,丢几个果皮果核进去,就要有味道的。”
把亲朋好友带动起来
每天,张敏出门上班时,就把各种垃圾扔到楼下相对应的分类垃圾桶里。“什么垃圾属于哪一类,我参加过公益培训的,基本上了然于心,像可回收垃圾,就有一句口诀来区分‘瓶瓶罐罐纸,电一三五七’。”每周五或者周日,慈济都会到社区办垃圾回收活动,届时她就把积攒的这些可回收垃圾送过去。两年来,垃圾分类已经成为张敏生活中稀松平常的一个部分。
为什么能把垃圾分类贯彻到生活中?又是基于什么样的动机?张敏说,作为一名老师,平日里她的社会责任意识就比较强,七八年前,她从电视里 次接触到了垃圾分类。“电视里介绍国外的分类垃圾桶,不同的垃圾分别放在不同的桶里,然后分类处理,当时我就觉得这样重复利用资源的做法蛮好的。”除了自己做以外,她还把周围的亲朋好友也带动了起来。“不说别的,就说这个酵素,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他们,这样做既循环利用了资源,又对自己有好处,身边已经有三四个姐妹这样做了。”日常生活中,张敏的环保观念也比较强,从来不用一次性筷子,出去吃饭都是自己带好勺子、筷子,去超市购物也是用布袋取代塑料袋。
她的老公看见个别垃圾清运车仍然把所有垃圾混在一起运走,于是跟她说,这样分类其实 还是做的无用功。但是张敏却“不管这个”。她说,“我不去管别人怎么做。既然在推广垃圾分类,那么后道的处理设施肯定会逐渐跟上。垃圾分类需要‘从我做起’,推广阶段大家的意识跟上了,那么等到硬件上来的时候,整个分类工作就会施行得很好了。如果现在观念迟迟不更新,即便硬件再好,也是困难重重。”
(晚报记者王晶/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