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那神秘的祁门香祁门红茶核心产区札记

祁门原为歙州黟县和饶州浮梁二县地,建县于唐代宗永泰二年(年),划黟县赤山镇和浮梁县一部设置祁门县。因城东北有祁山,西南有阊门而得名。

祁门产茶可追溯到唐朝,茶圣陆羽在《茶经》中留下:“湖州上,常州次,歙州下”的记载,当时的祁门就隶属歙州。另在唐代有记载:浮梁岁出茶七百万驮,税十五万余贯。那时休宁、祁门、歙县所产茶叶以浮梁为集散地,大诗人白居易的诗中就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句子;唐代杨华所著的《膳夫经手录》中记有"歙州、婺州、祁门方茶制置精好,商贾所赏,数千里不绝于道路"说明了祁门在唐朝已是较重要的茶叶产地。

祁门红茶的起源,一说清代光绪元年,贵溪人胡元龙文武全才轻视功名,看重农业,考察红茶制法,建设日顺茶厂,改制红茶。另也有记载,光绪元年黟县余干臣罢官回籍经商,因羡闽红畅销厚利,在至德县(今东至县)设立红茶庄,试制成功。由此可推断,祁门红茶创制于年前后。

祁门红茶虽然历史不算悠久,但作为红茶中的后起之秀,与印度的大吉岭红茶和斯里兰卡乌伐的季节茶,并列为世界公认的三大高香茶。祁门红茶更因品质超群,被誉为“群芳最”。

30年代,祁门红茶经历了一段艰苦的低谷时期,幸得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 茶学家庄晚芳先生、以及茶人胡浩川先生等人坚持不懈不改初衷,扎根平里镇的改良场,在茶叶种植及茶叶制作茶叶改革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更是留下了《祁门之茶业》、《中国茶业复兴计划》等宏编巨著。

我们到达祁门已经是4月16日晚上,由于已经确定18号景德镇那边要满窑烧瓷器,所以在祁门的安排就非常紧张。祁门茶区非常之大,*山支脉由东向西环绕,西北有大洪岭和历山,东有楠木岭,南有榉根岭,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0%,平均海拔高度为米左右,茶园80%左右分布在海拔~米的峡谷地带,森林面积占80%以上,早晚温差大,常有云雾缭绕,且日照时间较短,构成茶树生长的天然佳境,酿成“祁红”特殊的芳香厚味。想要走访所有的好茶区是不可能了,按照之前做的功课了解的资料,准备这次主要走西南茶区,从光明村开始,然后到平里镇, 去到发源地贵溪。

4月17日一早7点多出发,我们的目标是直奔传闻中陶子( 非遗大师陶自富)在光明村办的茶厂。在乡民的指路之下,我们先是七拐八绕地找到了光明村茶厂。走进车间一看,设备陈旧不说,一点都看不像是多年的茶厂。经过跟厂长了解之后,才知道他以前都在外面做茶生意,有感这边的茶园生态环境好,去年才接手这家茶厂,今年刚开始正式生产。寒暄几句,我们决定走回头路再找找。

终于找到一家比较现代化的茶厂,萎凋槽、揉捻机、烘干机一应俱全。厂里的几位茶工正在烘干茶叶。厂里负责人向我们介绍他们主要以加工祁红香螺和祁眉这两种名优红茶为主,并请我们上楼喝今年新茶。春茶祁红香螺,玻璃杯冲泡可以清晰地看到茶汤红艳明亮,祁门红茶的甜香令人欢喜。负责人告诉我们陶子的茶厂在山里面,要从另外条路进去。

经过一番周折,我们总算找到了陶子的茶厂。恰巧当天摄影协会的来拍摄一些制茶题材,陶子老师正在示范如何试茶。他拿出5款昨天刚制成的红茶,先展示了干茶的条索情况,然后向对应的5个试茶杯中分别投入几克茶,冲入开水闷泡5分钟。等待期间他解释了一下这样做的理由:只有在这种苛刻的冲泡方式下,才会把茶所有的缺点都展现出来,如果这样的情况下某一杯茶还是很好喝,那不用说,肯定就是一款好茶!

试饮过5款茶,闻过底香看了茶底,陶子老师给我们介绍了这5款茶的优缺点。并将其中两款他认为比较好的茶拼到了一起,告诉我们祁门工夫红茶就是靠拼配再精选而来,国礼和贡尖也可以这样精选出来。所谓的“祁门香”,就是蕴含了这祁门山林之间的花果之香,也只有祁门产区的红茶才会有。

之后我们跟着陶子老师参观了他的现代化生产车间,设备一应俱全。车间里的师傅向我们介绍了不同设备对应制茶的不同环节。我们看到的正在进行的环节还属于初制阶段,通过萎凋、揉捻、发酵、烘干四道工艺就可以,后续的精制工艺就更为复杂,主要工序有毛筛、切断、抖筛、分筛、撩筛、风选、紧门、套筛、拣梗、拼和、补火、装箱。基本上除了拣剔采用人工辅助之外,其余都是机械操作了。

应该是出于拍摄需要,陶子老师拉出来一张竹席放在太阳底下,然后从萎凋槽里翻出几筐鲜叶,均匀地撒在了竹席上,一边撒一边跟我们说在以前做红茶都要晒青萎凋和屋内萎凋相结合,现在基本上都是萎凋槽萎凋了。因为晒青萎凋必须有太阳,如果不是晴天的话就无法进行。

我仔细的看了一下这些鲜叶,基本上都是一芽两叶或一芽三叶采摘标准,询问陶子老师这个采摘标准是否有规定?

陶子老师说:“基本的采摘原则是有的。你们来的晚,如果早点来的话,可以赶上我们在山里采茶叶,你们一看就明白了。这周边山头的茶叶我们都收的,有些是我们自己的茶园,有些是百姓家的茶园,他们采摘了鲜叶我们直接收购。”

从陶子老师的茶厂出来已经11点多,我们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站:平里镇!

平里镇口立着一块大牌子:百年祁红前年古镇

镇上的建筑物大多是徽派风格,遗憾的是祁门红茶博物馆还在装修中,并未对外开放。我们随便找了一家农家饭馆解决午饭。吃到一半的时候,老板娘背了一筐茶叶鲜叶回来了。询问得知他们采摘的鲜叶都会卖给附近的一家茶厂,据说这家茶厂是他们镇上做茶做的比较好的。

根据饭店老板娘的介绍,我们午饭之后寻到了茶厂里。碰到了刚酒足饭饱的厂长,很热情地相携去茶室喝茶。

试喝了一杯他们刚做的祁眉,我提出希望可以去他们的制茶车间看一看。老板人很爽朗,带着我们去车间参观,介绍他们目前的制茶工艺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祁眉、一种红香螺、还有一种是他们特有鱼钩状的红茶,大概说了一下各工艺之间的区别,特别说明祁眉无法通过机器成型,必须手工成型。遗憾的是中午茶工们都休息,没机会亲眼看到制作过程。

贵溪村,祁门红茶的发源地。我们找到了一家规模比较大的茶厂。巧合的是,老板也姓胡,都是胡氏宗亲,不免亲近许多。热情地泡了一壶今年做的明前祁眉红茶,向我们介绍,他家所制的祁眉都是采用高山产区的鲜叶,并且只要本地群体种中的槠叶种。通过控制周边的几个村子的高山鲜叶采摘来实现成品的更好品控。大概真的是同姓的缘分,他很乐意与我分享了如何区分高山鲜叶和低山鲜叶,我听了之后,觉得跟古树茶和台地茶的区分有异曲同工之处。

老板从16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做茶,至今已有30多年,通过和各地经销商的不断交流,吸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确实中国人喝茶大部分以清饮为主,不像西方人喝红茶是调饮为主,那么对于我们来说,更在乎的就是茶的滋味,而不是完全看茶叶的外形以及香气。这些年的实践摸索,让他确认了哪些鲜叶更适合制作这样的红茶。改良品种的外形和香气会优于本地群体种茶叶,但是口感滋味上还是本地群体种更好一些。同时也确立了他们的茶厂坚持做名优红茶的路线,放弃了工夫红茶路线。

一壶祁眉冲泡到了五六水,依然不减风味。老板告诉我们,这里的红茶不怕开水冲泡,只要别重闷即可。用茶壶冲泡的话,盖子半盖即可。

听说车间今天正在制作祁眉,于是我们兴致勃勃地一同去参观了制作过程。看到制茶师傅们在铁锅前手工搓制成型,老板介绍说这是祁眉必须有的一道工艺,先揉捻发酵后再手工搓制成型,然后烘干。烘焙室内都用炭炉烘焙,有点类似武夷山岩茶烘焙工艺,老板再三说用炭火烘焙出来的红茶香气比普通烘干箱烘的香气更好。

贵溪村结束后,这次的祁门红茶之行也接近了尾声, 一个想去的地方是芦溪乡,地处祁门最南端深山之中与江西浮梁县毗邻,也是最为偏僻的一个小乡镇。没想到这一趟让我接触到了传说中的圣茶——祁门安茶!

且听我后续再谈:独立六茶外安然一盏中——祁门安茶探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ujiahuagong.com/afhzz/3274.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