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填报志愿指南汉语言文学专业采访录

写在前边

高考的结束,也意味着成年生活的开始,大家面对即将要填报志愿的报考,有没有初步的规划呢?

这期我们找到了华东师范大学的学长,为大家分享他对自己的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的一些看法和感悟,聊聊那些年,他选专业的爱恨情仇,供大家参考参考~

如果有自己热爱的专业,就奋力一搏吧!

个人介绍

院校:华东师范大学

专业:汉语言文学(国家公费师范生)

高中班级:班

班主任老师:武建老师

选择专业的原因

我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因为是师范,所以我分成汉语言文学和师范两个部分来说一下。我选择汉语言文学(以下简称中文)是兴趣使然,而且高中学习让我觉得对于中文有一些天分,再加上初高中遇到的语文老师都是十分 的老师,更让我对中文的兴趣增长。我当时觉得汉语言文学专业就是研究文学和文学史,鉴赏作品,分析作家,对于这个专业的就业面实际上并没有太多了解,因为我当时只想毕业以后回一中当高中语文老师。

选择师范也是出于兴趣,关于这个选择我父母其实并不太支持,但是因为我比较坚决,他们也就尊重我的选择。报考的时候对于师范没有系统了解,所有的信息都是道听途说,知道有十年服务期(现在是六年),但是不知道具体情况;知道如果违约要交违约金,但是不知道具体是多少,基本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

对于专业的看法

同样分成汉语言文学和师范两个方面来说。

我很爱中文系,也很爱吐槽中文系。每年都会有心怀憧憬的文学小青年被“骗进”中文系,进去之后却发现每个老师都讲着听不懂的理论,说着“中文系不培养作家”。的确如此,中文系的课程安排和学科建制更多的是对于文学现象、文学理论、语言文字等的理性研究,感性创作少,但中文系不缺乏诗人气质和文人气质,对于理论和现象的探索从根本上说是提供一种看待世界的视角与描述世界的语言,并以此来反照人生。虽然美剧《生活大爆炸》里体现的人文类学科处于鄙视链低端,但是我们的这类学科在终点与尽头上与理工类学科是一致的,都是一门近哲学而非哲学的学科,研究的都是所处的世界。

再说说学习方面,很多同学对中文系的“养老”有所耳闻,这一点不假,如果不进行课外学习,不额外阅读与思考,靠着一点悟性和课堂的学习,是能够撑到毕业的,当然这一点也和本科生的要求低有关——事实上,中文系的本科课程并没有触及到中文系各分支的核心所在,只是告诉你,有什么样的理论,有什么样的观点,有什么样的现象,只是一个最基本的学术能力培养:简而言之,本科生的课程相当于中文系的说明书——所以只靠课堂学习是能够支撑到毕业的但也仅限于此,这样的学习带来的必然结果是对于专业知识的似懂非懂,大部分内容的理解仅限于表面,知识的体系也是点状的,不能构成整体。这一点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切实来源于我自身的经验教训。以拿毕业证书为目的,我觉得没有比汉语言文学更养老的专业了;但以学习为目的,所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很难估量。

“文学即人学”,所以我觉得中文系大概是一个培养奇葩和怪咖的地方吧。

再说一下国家公费师范生(下简称公师),首先点明一个常见的误区:师范生毕业只能分配工作。这是错误的,公师的择业和普通大学生一样由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去哪所学校应聘完全由自己决定,只是对工作内容和地点有限制:要求在生源地所在省份从事一线教师并服务满六年。当然也可以选择服从分配,但被分配的学校一般来说不会太好。另外,虽然协议上写了到城镇工作的师范生应在当地教育部门的安排下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至少一年,但到目前我还没有见到过真正支教的师范生。

关于考研,公师在按规定在中小学任教满一学期后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请,免试(非免费)攻读在职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学位,修满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可获得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和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但在六年服务期内不得自行考取其他专业或全日制研究生。如果想考研、不想当老师、不想在内蒙古范围内工作需要在毕业后拿着学位证和毕业证去自治区教育厅办理违约手续,缴纳%的违约金(应该是),到配偶所在地工作不算违约。

公费师范生大学四年期间每月能拿到国家的师范生津贴元,每年发放10个月,相当于寒假带薪休假。

据我所知,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通过了教育部评估,这两个学校的公费师范生在修满相关课程学分后可以免试拿到教师资格证书,其他学校根据申报项目的不同也可以免试一到两门教资考试科目。

对于确定想回内蒙古从事教师工作的同学来说,国家公费师范*策无疑是 的选择,但如果对于要不要回内蒙古或要不要当老师仍有犹豫的同学,我个人建议慎重选择国家公费师范生,因为这个*策的条件优厚,所以相对应的限制条件也很多。

简单谈谈这个专业大概学什么

汉语言文学的课程安排和培养方案每个学校都不太一样,大致分为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古代汉语、语言学、文艺学、语文教学这七个方面,部分学校也开设了创意写作的课程,但一般并不对本科生开放。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中文系想要培养的是可持续发展的中文人才、基础扎实的学术后备人才、博雅创新的学者型教师、视野开阔的文化工作者、学养厚实的文学创作者等。

国家公费师范生在本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还有教师教育类课程的要求,主要分为这几类:教育学与心理学、学科教学、教师技能培养、多媒体技术应用、教育见习与实习等,不同类别下又细分为不同课程。这类教师教育类课程都是围绕日后的教师生涯展开的。

对于本科就读学校的看法

我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大学四年一直在闵行校区,闵行被戏称闵大荒,相对于处在四平路的同济、环球港对面的华东师大中山北路校区、五角场附近的复旦来说确实比较荒凉,但基本生活是完全可以保障的,特别是今年终于开通的地铁15号线让之前稍显不便的出行变得便利了很多。

排除各种外在因素,只看华师大的内涵,华师大无愧于“爱在华师大”的称号,在我看来华东师大是一所非常随性的,具有诗人气质的学校,比如每年秋末,华东师大都会实行为期十天的“落叶不扫”,我记得一年选定区域是人文楼中的天井,金色的银杏叶密匝匝地铺在中文系楼门口,实在是让人不忍踏上(然后就被经常出没在系楼的一只长得像鳌拜的灰色半野猫给踩了……)。每年学校会在文脉廊为毕业生种植专属的毕业花,比如我们这一届是百子莲……不管是大夏路的悬铃木,还是文脉廊的水杉,是一教前的垂丝海棠还是二教楼下的日本樱,华师大的每个地方都透露着自由且随性,温和但独立的气质,我觉得这也算是一种摇滚精神吧。

华师大的食堂是老牌网红了,除了像闻名全国的“玉米炒葡萄”“红心火龙果炒鸟蛋”“原谅绿鸡腿”“爆炒妙蛙种子”之类的奇葩菜系——我认真说明,玉米炒葡萄不难吃,是好吃的水果菜,都怪网上老说奇葩菜,后来食堂都不做这道了——还有其他比如青团、粽子、小龙虾、月饼之类的时令菜,不是说华师大食堂什么都好吃,但华师大夏天的小龙虾我觉得没有一所上海高校能比得过,就算是号称“吃在同济”的同济大学也不行。

文化活动多样,但不强制参加,每周三的下午是全校都没有课的时间段,就是让大家去参加各种活动。除此之外,各院系也会结合自身特点举办各种类型的活动,比如中文系会举行中秋诗会中秋歌会,有一年文史哲三院在图书馆前的大草坪上联合举办这个中秋歌会,我系男神汤拥华老师献歌一曲,却不幸被不明所以的哲学系男生误以为是老教授,一时间中文系内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每年五月,学校会在图书馆前举办“五月音乐节”,校内的各乐团、普通教师学生以及邀请的校外乐队都会上台表演,某年很火的《张士超你到底把我家钥匙放在哪里了》也曾出现在这个舞台上,回答其中的一句歌词:“华师大的姑娘真的那么可爱吗”,没错是真的。

很多学弟学妹都问过我:“上海真的很排外吗?”其实不是,因为我在郊区,实际上郊区的生活方式和我们习惯的生活别无二致,上海本地人也是很可爱的人群,很热心很健谈,比如打的,我遇到的每个出租车司机都是,“小姑娘你是哪个学校的呀?华师大的呀!哦呦蛮好蛮好!你是哪里人?哦内蒙古!大草原!哦你那里是沙漠哦?蛮好蛮好,很壮观!”真的很可爱。我的上海同学很多,但每一个都是很大方开朗的,有时候我甚至觉得上海民风之彪悍,非我一个内蒙人所能及。至于有人说的市区人特别排外,这种现象有,但毕竟是少数,这样的奇葩别说外地人,连我的上海同学都要翻白眼。我个人觉得初来乍到所感受到的冷漠更多是因为上海人实在太多了,接触到的都是陌生人,自然会有区隔,并且很多时候我们能接触到的事情都是讲求规则的,就给人一种照章办事的冷漠感,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可以称得上是 福利了。

生活成本确实比较高,但这是针对外出就餐购物游玩而言,像我这样的重度死宅,如果不额外买衣服,在学校吃饭,每个月六百块钱的师范生津贴就够了。

送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认真选择,一旦选择后就不要再去后悔。

写在

希望通过学长的讲解和经验分享,想要报考师范类汉语言文学的同学有了大概的了解,想要了解其他专业的同学也不要着急,我们会陆续采访更多的学长学姐带给大家更多实用报考干货的,敬请期待哦~




转载请注明:http://www.mujiahuagong.com/afhzz/2776.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