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m.39.net/disease/yldt/bjzkbdfyy/近些天,忽然有许多在老家的中学同学来关心笔者,问笔者:分垃圾麻烦不?笔者回答得云淡风轻:不麻烦,别听网上瞎传。真的不麻烦,垃圾分类至今一个礼拜有余,要说真给生活带来了什么改变,应该说也是有的。就是比如说,以前各类果皮随手扔,和其他垃圾掺杂在一起,如果不及时扔掉,夏天很快就会产生小飞虫,而且还会产生异味。现在呢,我所用的简易方法,就是在一个盆里放一个垃圾袋,果皮剩菜集中放,放好后把袋口扎紧,如有新的垃圾,打开袋口再装便是。到了晚上或早上扔垃圾时间,破袋扔掉。无异味无飞虫,甚好。要说还有什么变化,那就是,咳咳,怎么说呢,咋觉得自从垃圾分类以来,笔者在家中的“权威感”又增加了那么一丢丢。因为在媒体工作,又因为是家庭主妇,所以对垃圾分类自然比家里其他人更加了解,女儿:外卖餐盒是干垃圾还是可回收垃圾?——这个有可回收标致的,冲洗干净就可回收啦。——那这个披萨饼盒呢?——脏了,不能回收了,干垃圾。老公把用过的餐巾纸跟矿泉水瓶丢一起,被我一通批评。他还争辩:纸不是用纸浆做的吗?——可是你用过了,脏了。他干瞪眼,默。不过,随着家里这两位对垃圾分知识的掌握、熟稔,这种让我感觉很拽、很牛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毕竟,垃圾分类,真不是啥多难的技术活,扔个一两次,自然就知道该怎么分了。那么,到底是啥让外地网友以及笔者的同学产生了那样的错觉,觉得上海人民处在“垃圾分类”的水深火热中?不得不说,网络传播“功不可没”。——“上海抓到一个用无人机朝隔壁小区投垃圾的……”你肯定在微博里刷到过这个帖子吧?说不定你还回了一个表示惊讶的表情。但是,该信息已被证实“不靠谱”!制造谣言的小伙伴明显高估了无人机的性能,试验已经证明,一则无人机力气小,二则无人机投放垃圾精准度不够。——“上海:爷爷开孙子的玩具卡丁车回单位只因着急去垃圾分类。”看到这个信息,你一定觉得,嚯,你看,一个垃圾分类把上海人祸祸成这样,这人不顾交通规则赶着回家,一定是要赶不上垃圾定时投放了。首先要说明一点,这位开着卡丁车上马路的叶老伯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管事情怎么急,都不能罔顾交通规则。再则一点。请那些为“蹭热点”故意扰乱视听的媒体以及博主们口下积德。明明是因为私家车挡住了建筑垃圾清运车,导致无法清运,结果身为小区物业负责人的叶老伯才赶着回小区处理。这跟“垃圾分类”有什么关系吗?不能为了收割流量就乱说话!——“听说有些小伙伴还在为垃圾分类而发愁,甚至想连夜逃离上海?”这好像是个老梗了,虽然也只是发生在7月1日之前。但对于应接不暇的互联网信息来说,对于层出不穷的、对上海垃圾分类的调侃来说,的确算了是个老梗了。其实,很想问问那些发此微博的博主,您真的是在上海吗?再说了,现在全国已经有46城都在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试问您能逃到哪里去呢?莫非想隐居终南山,返璞归真,过不产生垃圾的极简生活?若如此,倒真是功德一件。的确,垃圾分类,是一场环保攻坚战,我们谁都输不起,更需久久为功,上海人再重视都不为过。但上海人可以为垃圾分类“疯魔”,却不允许被“妖魔”。这“妖魔化”也许是为了调侃,也许是为了蹭热度,也许仅仅是因为不明真相。但其传递的情绪却是焦虑的、让人感觉无所适从的,其造成的后果,也很有可能是消极的、负面的。这与我们国家“垃圾分类”的决心是背道而驰的。垃圾分类,重视了,自然就能做好了。从个人自觉到社会自觉,也是一个习惯逐渐养成的过程。所以,不需要那么多段子,也不需要那么多调侃,既然是好事一桩,既然决定要做,那就沉下心来干就是了!*以上只是作者个人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