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标题bcdef
“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死,踢毽子;杨柳发芽儿,打柭儿。“这是过去流行于华北的一首民谣,说明了游戏与季节的关联。中国儿童的游乐顺随自然生机,应时而动,确实充满了丰富美好的生活情趣。为了纪念可贵的童年和青春,我们整理出许多过去的游戏资料,按岁序“春夏秋冬”排列起来分享给大家。今天我们先来说说那些春天里的童玩游戏。
请输入标题abcdefg
在和煦的东风吹拂下,严冬过去了,草木欣欣然有了新的生意,对于新年春节的来临,孩子们是以放鞭炮来欢迎的。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老太太要花儿,小小子儿要炮,老爷子要戴新毡帽。”
凡小孩子过年没有不喜欢放爆竹的,以前是这样,今天还是这样。
放鞭炮的由来想必甚早,在六朝人写的《神异经》上就有人们借点燃竹子,发出爆响以惊走山*的记载。过年放爆竹的去晦迎新,在原始的观念上和六朝人应有相通之处,放爆竹也因此成了孩子最喜爱的新春游戏。
▲清姚文瀚《岁朝欢庆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郎世宁、沈源、周鲲、丁观鹏等合绘《乾隆帝岁朝行乐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有些爆竹在白天放比较好,有的却适合于晚上。白天放的有“二踢脚”,点燃之后,一声巨响,往高空冲去,然后在空中又爆一响。“飞天十响”在空中连续有好几响更是好玩。此外更有响声特大的“大龙炮”,可以在水上走的“水鸳鸯”……到了晚上则有“太平花”的烟火,或是“炮打灯”——一声响后飞往天空,在黑夜的天空里悠然亮起一盏灯似的火光来。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卷》局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从这幅明朝宫廷元宵图景里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烟花炮竹
孩子们 玩的是“炮竹襄阳战”。将太平花、炮打灯和二踢脚集在一起放,烟火炮响此起彼落,眞像*队夜间攻城陷阵似的。
过去贵州、贵阳一带流行一首儿歌:“大花、小花、*烟、转转花,地牯牛、炮打灯、金杯、玉盏、泥台花。”竟全是以火炮的名目编成的,由爆竹名目之多与名称之美,可知放爆竹在儿童心目中的地位。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卷》局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过年放爆竹、敲锣打鼓无非是"驱祟",将妖魔赶走。今天翻开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可以看到北宋宫庭在除夕夜,还有上千人戴假面具来举行驱逐妖魔的“大傩仪”,扮*驱*,想来场面一定是壮观又有趣的。
因之年节里街上游玩的孩子也多了一幅面具了。据记载,宋朝孩子过年的面具有*神状,也有各种男女角色。
▲清焦秉贞《百子团圆图册》局部北京国家图书馆藏
除面具之外,明清时的儿童在春节里还流行吹琉璃喇叭和击太平鼓。
琉璃喇叭是琉璃厂所制,形状和一般喇叭相同,但是细长不好吹,音调尖细,传得很远。另外还有一种琉璃做的“扑扑登”,形状似长柄葫芦,中空底薄,儿童们一吹一吸,底面就往返震动,发出“扑扑登、扑扑登”的声音。这玩意由于发音的底面极薄易破,有人担心会产生把碎片吸进喉咙里的危险,所以孩子们总拿一块布纹较稀的手帕蒙在扑扑登的口上吹。
▲清丁观鹏《太平春市图卷》局部
▲老照片里孩子在小贩前挑选扑扑登和琉璃喇叭
太平鼓则是在圆铁框上蒙一层茧纸或驴皮,安一支木柄,木柄下端系铁环、串铜铃,用筷子或藤杖敲起来,会发出非常响亮的“咚咚铮铮”的声音。
▲清丁观鹏《太平春市图卷》局部
到了农历正月十五,是上元节,也是元宵节。孩子们照例要玩花灯,到了元宵晚上天一黑,纸糊的、机关的,争奇斗巧。更不可思议的是“冰灯”和麦子做的“龙灯”。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卷》局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卷》局部国家博物馆藏——货郎车周围,童子们拿着各种寓意吉祥的彩灯,其中象形灯象征太平有象
冰灯是中空的冰做成的,多半是动物形状。鱼、鸟、兽都有。通常在元宵的前几天,孩子就用冰做成雏形,每天往上洒水,北方的天气冷,很快的就结出牢固的灯来了。到了十五夜里,冰灯里燃点上蜡烛,流光辉灿,看来像琉璃水晶做的一般。.
麦子龙灯在十二月间就得做了,先用麦杆扎成中空龙形,边缘处做一行凹槽,安置湿棉花和麦子。不久,麦子生出芽来,至灯节来临,麦苗已长成一、二寸高,这时在龙肚子里点上灯,绿盈盈的,十分别致。
▲南宋李嵩《观灯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除此以外,孩子们还玩“跳百索”,这游戏至少也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南朝梁人宗懔就曾在《荆楚岁时记》里提到,五世纪时江南儿童们以丈许长绳,两人互牵轮转,其他儿童乘机跳跃其间的情状。“跳百索”的名称是因为当绳飞转时,可以幻成千百条而起。到今天,孩童们依旧玩这样的游戏,只是不限元宵节,名字也改称“跳绳”了。
▲辽《婴戏图》张匡正墓
明人沈榜也提及元宵节的另一项儿童团体游戏“摸瞎鱼”,情形是这样的:大伙儿用绳牵出直径约一丈的“城池”,城中两个儿童,一个以手帕蒙眼扮瞎子,另一人则手敲木鱼来引那不分南北东西的瞎子扑捉。
这游戏据说在唐朝就有了,然而在元人伊世珍的“琅环记”里可以看到的这种游戏却不是孩子在玩,而是唐明皇和杨贵妃在月下宫苑里,以锦帕裹目互相捉戏,真可谓童心未泯了。
▲明佚名(赵佶款)《童戏图》
▲清王朴《婴戏图》
随经春暖花开,孩子们往户外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多。正是杨柳儿放青的季节,当天空吹起温煦和风,哪个小孩不想在花园里打秋千、斗百草或是出去放风筝、打陀螺呢?
▲北宋苏汉臣《长春百子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金廷标《群婴斗草图》
风筝旧称“纸鸢”。我们可以看见当真的鸢在天上飞的时候,经常两翼不动,倒像是纸糊的鸟一般。大槪这就是古人创造和命名的源由吧。
纸鸢的形状非常繁复,可以有各种动物形态。也有人用紧密的丝弦,绷在竹弓上,这样风筝在天空中,被风一吹,就发出乐声来,就像乐器里的“筝”,纸鸢因此又被称作“风筝”。
▲南宋李嵩《市担婴戏图》里的鸟形风筝与菱形风筝
▲清代杨柳青年画《十美图放风筝》里展现了各式各样的风筝造型
传说风筝在汉朝就有了,然而,有关孩童玩风筝的确实记载却是在宋朝,当时杭州市面有专卖风筝和“药线”的小贩,这种卷在竹轮上的线,有胶黏的细琉璃粉,故称”药线”。
▲北宋苏汉臣《百子嬉春图》局部
当时的放风筝,不只比赛形制的新奇,也有在晚间将点了蜡烛的纸糊灯笼,由风筝线上拉送上天的。然而最受孩童们喜爱的,还是以“药线”放风筝,在天空互斗。
▲风筝碰,又名碰蝶,“送饭的”。是放风筝经常使用的娱乐工具,能增加放风筝的乐趣。风筝升空后,将附加物(风筝碰)挂在线上,随风鼓起,沿线而上。有的附有爆竹,有的附有彩饰。
孩子们在西湖边上,纷纷放起“药线”风筝,互相以线勾引牵截,看谁的技巧高,能把对方的线割断。得胜者固然开心,风筝断线飞走的也不沮丧,因为古时风俗以为风筝的飞走能带去晦气、霉运。看那风筝悠然飞逝远方,因之也成了赏心悦目之事。
▲斗尖子是传统的打斗风筝
说起陀螺,宋朝人称之为“千千”。在《武林旧事》里对千千有这样的描述——是象牙做成,直径四寸的圆盘,中央插以寸长铁针,手旋转动后,用衣袖拂动,可以久转不停。
▲宋代婴戏图里的“千千”(北宋苏汉臣《秋庭婴戏图》局部)
到了明朝,陀螺就已和今天的类似了,是实心木做的,用绳抽动以达到旋转的效果。看陀螺转动时卓然而立,它顶上的光芒旋转,底下影子却纹风不动,真会令孩子们心醉神驰,它所以能流行千年,是有道理的。
▲北宋苏汉臣《婴戏图》局部
结*本文文字选自汉声《中国童玩》
---
台湾汉声出版社自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民间传统文化和地方风物的抢救、保护和传扬。四十多年来亲力奔走于民间,完成大量民间文化的收集和整理,拯救濒临失传的民间手工艺。
出版了系列杂志书多期,内容涉及民间文化、民间生活、民间信仰、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等方面,建立起一座“中华传统民间文化基因库”,享誉全球文化界。
《汉声》杂志多次被选为亚洲好书,6年5月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 行家出版物”。
汉声·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