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是因为其药用价值而被神农氏发现的,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茶被作为药物供人们食用。根据中医基本理论,各种药物都具有各自最基本的功能特性(即药性),这主要包括:“四气”、“五味”、“*性”、“归经”、“升降沉浮”等。中医专家就将从这四个方面来阐述茶的药性。
“四气”即寒、凉、温、热四种特性,也有称为四性的。“五味”,即甘、苦、酸、辛、咸五种味觉特性。从“四气”来分析,一般说来茶属微寒,偏于平、凉。
具有寒凉药性的药物一般具有清热、解*、泻火、凉血、消暑、疗疮等功效,既然茶从总体上讲具有偏凉的药性,所以它应该具备清热、解*、泻火、消暑等药效潜力,这与茶的传统功效基本相符。
从“五味”来看,茶的味以苦为主,同时也兼有甘的一面。如《新修本草》中对茶有“甘、苦、微寒、无*”的描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对茶剧有“苦、甘、微寒、无*”的记载。由此可见,总体上茶的药性偏凉,同时也比较平和,适应性广,无*副作用。
然而,不同的加工方法、不同季节的茶叶、茶树的不同部位等都将影响茶的药性。相对而言,不发酵的绿茶性偏寒,完全发酵的红茶性偏温,半发酵的乌龙茶及后发酵的*茶类、黑茶类的“四气”处于绿茶和红茶之间。
从另一个角度看,刚炒制出来的新茶,不管是绿茶还是红茶,均含有火气,多饮可使人上火。茶叶配伍成各种复方后,其方剂的药性则因多种药分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而变化万千。
中医理论认为,甘味多补而苦味多泄,由于茶叶以苦为主,同时具有甘的成分,所以茶叶属于攻补兼备的性能。在茶的功效中,清热、消暑、解*、消食、去肥腻、利水、通便、祛痰、祛风解表等均属攻的范畴,而属于补的功效有止渴生津、益气力、延年益寿等。就*性而言,茶属完全无*,也极少副作用。
在升降浮沉方面,总体而言茶叶也属于多能兼备,它的祛风解表、清头目等功效属于升浮。而下气、利水、通便等功效属于沉降。从归经(对药物敏感的经络或起作用的部位)方面说,由于茶叶对人体有多方面的活性,很难用一两个经络或脏俯来概括,所以明朝李中梓在《雷公炮制药性解》中称它“入心、肝、脾、肺、肾五经”。五脏是中医脏腑理论的核心。茶一味而归经遍及于五脏,可见它的治疗范围十分广泛,安全无*。
综上所述,茶作为一味中药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卓越的功效且无*副作用,所以可作日常饮料长年饮用,能起到保健养生的功效。当然,任何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茶叶的保健作用也是有条件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关键是要合理用茶。
我是王培珍茶农,家里世代以做茶为生,专注铁观音茶文化知识和分享健康生活,希望我的一点分享能对您有帮助,谢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