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超前消费”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消费观。有钱没钱,都可以通过一张信用卡,或是在花呗、借呗等平台上享受到钱不够,也能随意“买、买、买”的购物快感。当然,买的时候“很爽”、“很过瘾”,但还款的时候,往往痛苦不堪。
这时,银行方面会给出一个建议,如果当月信用卡欠款金额对信用卡持有者而言,还款压力比较大,可以选择先偿还信用卡上的“最低还款额”。对此,很多信用卡持卡人觉得,这简直是还款人的“福音”,更是银行给予消费者的“最大福利”。
可情况真的如此吗?对此,一位银行人士道出其中的“内情”,并表示要尽可能避免选择“最低还款额”,而且有钱一定要尽快在第一时间还清,千万不要拖欠。不然,后果会很严重。到底,有哪些严重的后果呢?
信用卡免息是“套路”,稍有不慎“赔了夫人又折兵”
如今,各大银行都在加大信用卡办理的推广力度,甚至为此不惜给办理者各种“好处”。小到一些生活用品,像是牙膏、牙刷、洗衣液、餐巾纸等等,大到只要办理信用卡,甚至能获得20元到元不等金额的加油抵扣券。
不只如此,信用卡推广的工作人员甚至还给出承诺,消费后的20天到60天内,利息全免。面对种种“福利”,不少年轻人最终没能经受得住“诱惑”,选择开通信用卡,并抱着消费免息的心思,趁着免息期还没过之际,大肆消费。甚至,还会生出一种占到了便宜的心思。
事实上,这些开卡人不知道的是,信用卡“免息”这项福利可不只是为了促成用户开通信用卡,增加用户数量这么简单。背后其实暗藏“套路”与“算计”。如果持卡人稍有不慎,别说利息不免,甚至还要“赔了夫人又折兵”,倒贴给银行不少利息。
原来,银行信用卡的“免息”背后,其实是为了彻底释放持卡人的消费欲望。一旦他们没能控制住消费欲望,使得当月的“超前消费”金额超出了他们的偿还能力。届时,银行的工作人员就有了“用武之地”。
这就是银行为持卡人设计的第一个“套路”,鼓励持卡人超前消费的同时,允许他们的消费金额超出偿还能力。因为,后边有第二个“套路”在等着持卡人“上钩”,那就是银行工作人员要为那些没有办法还清当月消费的持卡人,提供一个“宝贵建议”,那就是建议他们选择“最低还款额”。
而“最低还款金额”,是银行为信用卡持卡人设计的第二个“套路”。只要持卡人同意,便会“赔了夫人又折兵”,为何这么说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二个“套路”的厉害之处。
“最低还款金额”背后“套路深”,稍有不慎便会“损失惨重”
通常情况下,当热情的银行工作人员提醒你需要按时还款时,也许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趁着“信用卡免息”福利,买了太多的东西,也为此花费了超出自己偿还能力的欠款。这时,你可能会吞吞吐吐地表示,有没有办法先少还一点,下个月再给补上。
这时,银行的工作人员就会“更热情”地向你推荐选择“最低还款额”。给出的理由有三点。
首先,只要持卡人选择“最低还款额”,那么他们只需要把这部分消费欠款还上,就可以免于自己的消费逾期记录被上报“征信”。通常情况下,持卡人在听到这句话后,就已经倾向于听从银行工作人员的建议。原因很简单,他们不想让自己的不良消费记录被挂到征信上。
其次,银行工作人员会强调,“最低还款额”偿还压力并不大,剩下的部分只要下个月还上就可以。一般听到这里,被信用卡还款金额压得喘不过气的持卡人,基本上已经被说服了。
最后,银行工作人员送上第三个理由,那就是帮着持卡人“开脱”,避免他们因为还不上欠款而感到尴尬。这时银行工作人员会安慰持卡人,不少人都遇到过不小心花超了的情况。一般都会选择“最低还款额”,并且在下个月尽可能全部还清。届时,持卡人基本上已经“缴械投降”,乖乖听从银行工作人员的建议,选择“最低还款额”。
不过,银行工作人员的“套路”到这里还没结束,还要补充最后一句话,那就是提醒持卡人,选择“最低还款额”后,之前的免息服务就没办法享受了。
注意了,在这里隐藏着一个“猫腻”。那就是在提到“取消免息福利”时,银行工作人员不会再作出进一步解释。这就使得不少信用卡持卡人认为,利息部分是从偿还完“最低还款额”之后开始计算的。但实际情况是,从承诺免息开始后的第一笔消费算起,接下来所有的消费全部“追加利息”。
换而言之,只要选择了“最低还款额”,从头到尾就根本不存在免息一说,而这就是银行的第二个“套路”,一点点将那些不够偿还能力的信用卡持卡人,推向偿还消费利息的“深渊”。不过,这仅仅是第二个“套路”。这背后,还隐藏着第三个“套路”,那就是“巨额利息”。
选择“最低还款额”会面临“巨额利息”
假如,在4月1日使用信用卡消费00元,最低还款额为0元,还款账期日为5月10日。结果,5月10日没办法还上,于是选择只还最低还款额规定的0元。
这时,在很多持卡人印象中,他们在6月10日还款的金额应该是.5元。其中元是本金,而所谓的.5元利息,是以5月11日开始计算,到6月10日正好31天。每天按照万分之五也就是0.05%的利息计算(×0.05%×31天=.5元),最终得出本金加利息是.5元。
但很可惜,他们算错了,因为利息根本就不是.5元。这里主要有两个错误,第一个错误,是持卡人以为5月11日以前的利息是“免息的”,但事实上这部分利息的免息“福利”本身就是套路,在选择“最低还款额”那一刻,彻底取消了。第二个错误,则是利息的计算,不会扣除“最低还款额”,而是以总消费来计算利息。
回到之前的案例,6月10日时到底应该还款多少呢?
首先,需要计算4月份产生的利息。需要以00元总消费×0.05%的每日利率×40天(4月1日至5月10日),利息共计元。未偿还的元本金,为9元。
接下来,则要计算5月份的利息。则是从5月11日开始计算,至6月10日,一共31天。利息为元欠款×0.05%的每日利率×31天,共计.5元。加上4月份的本息,6月10日则需要偿还.5元。
如此一算,只要持卡人答应了银行工作人员,选择“最低还款金额”,那么借00元,迟还一个月,会多出.5元利息。这就是银行的第三个“套路”,看似免息,只要你还不上,立刻让你背负“巨额利息”。
不过,若是你以为银行的信用卡“套路”到这里就结束了,你就真的太天真了。接下来还有另外两大“套路”。这两个“套路”,才是银行盈利的所在。听听银行人士怎么说。
“最低还款额”背后的“双重含义”
“最低还款额”是福利吗?如果信用卡持卡人能够悬崖勒马,在下个月克制住自己的消费欲望,及时还清欠款和利息,及时止损。那么,“最低还款额”也勉强算得上“福利”。毕竟有时候急需要用钱时,信用卡还是能救急的。
不过,“最低还款额”的设计初衷,其实包含“双重含义”。第一种就是刚刚提到的,帮助一些信用卡持卡人“生活救急”,这是正面的含义。但在这背后,还有第二种含义,那就是针对人性的算计,同时也是设计这套“套路”的初衷,为了让持卡消费者误以为自己还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哪怕当下不去克制消费,“最低还款额”还是能偿还上的。于是,继续大手大脚的购物。
结果会怎样呢?当还款账期日前收到“账单”时,立刻傻眼了。发现“最低还款额”又涨了,这就是银行的第四个“套路”,让信用卡持卡人高估自己的消费、还款能力,从而欠银行更多的钱,同时也需要还银行更多的利息,甚至是罚金。
“最低还款额”第五个“套路”,“罚金”才是重头戏
事实上,银行真正赚钱的是持卡人连“最低还款额”都还不上时,就面临逾期“罚金”。若罚金在当月无法缴纳齐全,下个月还会接着罚。而且这个过程中,还会继续产生利息,这样一来欠款会越来越多,利息、罚金加在一起,绝对够信用卡持卡人“喝一壶”的。
至此,这就是银行人士道出的信用卡“内情”。可以说是环环相扣,稍有不慎,一张小小的信用卡,能将持卡人“玩得团团转”,损失惨重。尤其是借款周期越长,利息越高。如果是一年利息,最终连罚金加利息,绝对超过10%。
换句话说,消费00,分12期偿还。最终利息也会达到0元以上。如果这时候再来个“最低还款额”,最终光是还利息,都可能要还到0以上。所以,信用卡绝对不是“福音”。一旦用不好,可以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损失惨重。
为此,银行人士劝信用卡持卡人,手中最多保留一张信用卡,千万别办太多。因为利滚利,消费者会被“套得牢牢”的。更可怕的是,假设你需要还款00元,连产生的利息一共需要还款.5元。结果扣费时,扣掉了元,差0.5元没扣。由于0.5元金额太小,你可能并没有注意到少还了0.5元。那么,等待你补缴的利息并不是0.5元带来的复利,而是以00元作为计算金额,所产生的复利,最终会高到让你吃惊的程度。
所以,有钱一定第一时间还款,而且能不使用信用卡,就尽量别用。“超前消费”是一个坑,量力而为才是最理性的消费观念。
如何控制“超前消费欲望”,可以尝试4招
如何控制住“超前消费欲望”呢?曾经有一位“超前消费”博主,最后差点被利息活活压垮。因为月收入达到多元,所以平日购物无拘无束,认为自己有能力为“超前消费”买单。结果,复利、罚金,最终扣除本金,还需要额外支付30多万。
为此,她选择了“寻短见”,好在朋友及时发现,联系到她家人。最终她的父母选择卖掉了家里养的一多半生猪,为她偿还银行欠款。可即便如此,她还是因此丢了工作。痛定思过之下,她开始改变自己,并且开设专门的博客,后来又进入直播领域,讲述她的经历,劝人改掉“超前消费”习惯,并提供了4个非常实用的技巧。
技巧一,她会为自己设立多个“名目”的账户。像是“养老储蓄”、“医疗储蓄”、“兴趣储蓄”、“理财储蓄金”、“意外小金库”等等。无论是薪资,还是额外收入,一旦入账后,她会在第一时间分配到不同的储蓄账户。剩下的钱,才是自己可以支配的生活费。
这样一来,每当产生购物冲动时,一看到自己的生活费实在“不够任性”时,立刻就掐灭了自己的“超前消费欲”。
技巧二,清理掉信用卡,关掉花呗、借呗。她在痛定思过之后,决定只保留一张信用卡,并且将这张信用卡锁在铁盒里。而且为了控制“消费欲望”,她买了了三个铁盒,每个铁盒都上了一把锁。这就像是俄罗斯套娃一样,打开第一个铁盒后,会经历一次“内心拷问”,还要继续吗?打开第二个,又经历一次内心拷问,到了第三个铁盒,再次经历内心拷问。最后,这张信用卡基本上不会被动用。
不只如此,每个月她还会向信用卡里存进几百元。套用她的话说,不知道哪天真的必须使用信用卡时,每月多存下来的钱,能避免她透支太多。就这样,她已经坚持了3年多时间没使用信用卡了,并且信用卡里已经储蓄了多元。虽然看似这笔钱不多,但一般的急用,还是够的。
技巧三,记手账。她最大的爱好,就是记手账。买一个可爱的“手账本”,每天记录自己的存款、收入、理财所得,看到自己的“身价财富”一天天上涨,这份心情远比购物“更爽”。套用她的话说,购物带来的是“消费快感”,记账却让她感受到了“赚钱”、“理财”的快感。两种快感都差不多,都会让人上瘾。
但是,记录“手账”的快感,会让她变得更自信、更有安全感。正所谓“腰包有钱,底气十足”。如今的她,无论是面对工作还是生活,都很从容。即便因为一些缘故丢掉了工作,她也足够养活几年了。甚至她偷偷地表示,自己光是投入基金的理财金额就超过了80万。虽然比不上那些大咖,但在其他账户里,她已经安排好了一切养老事项。更何况现在的工作收入也不错,再加上理财收入,她有信心在自己45岁前实现财务自由,并悠闲、从容地“退休”。
最后,她还留下了第四个技巧,也是她认为克制“超前消费”最重要的“技巧”,那就是“少刷手机”,让自己回归生活。用她的话讲,手机里边全是各种诱惑你购物的信息,所以要“远离手机”。除了开直播时需要用到手机之外,她很少刷手机。
为了弥补“手机空缺”给生活带来的空洞感,她养了不少宠物。像是猫、狗、雪貂、兔子、非洲刺猬、蜜袋鼯再到饲养守宫等等。可以说,她的家更像是一个“动物园”。不只如此,她还喜欢造景,插花,研究各种花茶等等。用她的话讲,生活的充实、忙碌,能抵消一部分“消费欲望”。
当然,兴趣爱好也会花费不少钱,但这部分消费在她看来是一种投资。可以在直播时与粉丝互动,分享给粉丝一些有趣的兴趣体验,这反而为她积累了更多的粉丝,同时也让她交到了更多有意思的朋友。所以,这部分“消费”更像是一种对生活的体验与自我价值提升的投资。
她特别提到,远离手机,更有利于腾出时间,用来了解自己、取悦自己。而一个内心充实的女人,更容易摆脱“消费冲动”以及空虚感带来的“消费欲望”。她表示,只要坚持上述四个技巧,最终都能摆脱“超前消费欲”对我们生活的侵蚀。
“超前消费”真的有害吗?答案令人意外
当被问到“超前消费”害处真的这么大吗?银行人士表示,危害最大的不是“超前消费”,而是无节制的消费欲。而且,很多人忽略了一点,那就是认为银行是一家“福利机构”,服务于人们的生活。但是,银行本质是盈利机构,不盈利,如何生存?至于“超前消费”的各种“套路”,其实全世界都是这样的。尤其是华尔街,更是“超前消费”的鼻祖。
但是,如果能把握自己的欲望,量力而行,提供“超前消费”的信用卡不仅无害,反而还能帮助更多的人,克服当下生活的困境,从中走出来。所以,这位银行人士认为,信用卡所提供的“超前消费”是“无罪的”,而结果的好与坏,在于使用他的人,能否妥善使用才是关键。那么,你认同这个观点吗?欢迎留言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