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综述本报记者徐蔚冰
不久前,工业和信息化部、财*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明确“十四五”期间制造业升级的方向举措。力争到年,要培育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0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0家“单项 ”企业。力争到年,梯度培育格局基本成型,更好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助力实体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两年平均分别增长10.5%、20.4%,已经超过新冠肺炎疫情前水平。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突破4万家,其中有家成为行业“小巨人”。一批专注于特定细分领域、细分产品,不断创新发展并占据市场 地位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持续发力,正成为强链补链、解决“卡脖子”问题的重要力量,助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制造升级。
优质企业快速成长但总体规模偏小
今年以来,国家安排亿元以上奖补资金,分三批支持0家以上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支持这些企业加大创新投入,与行业龙头企业协同创新。“企业不分大小,只要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高、在制造业基础和产业链中发挥独特作用,都是制造业优质企业。”工信部产业*策与法规司有关负责人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
在不久前长沙举行的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成果展上,可以同时抓起鸡蛋、牙签、餐巾纸等柔软易碎物品的机器人,用于矿难、地震等事故灾害救援的生命探测仪,应用到个国家和地区的核酸检测试剂盒等,一大批来自广东、江苏、河北等地的“小巨人”单项 企业展示了新技术、新产品。青岛的一家发动机链条生产企业就在各方的支持下完成了整个生产系统的数字化改造,接入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原本72小时才能下线的产品,如今只需用10小时,良品率也提升到99.5%。
中国信通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副所长巩天啸认为,制造业优质企业普遍聚焦实业主业,在综合实力和产业链带动方面表现突出,主要呈现出四个特征:一是创新能力突出,制造业单项 企业平均研发强度达到5%,是全国规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的5倍。二是质量效益优势突出。单项 企业近3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24.7%、销售利润率11.1%,远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三是国际化程度较高。单项 企业主营产品出口额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近30%。四是产业链协同提升作用明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研究员马源介绍,近年来,我国优质企业量质齐升,一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但与建设制造强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相比,仍有很大提升空间。从数量上看,优质企业总体还比较少。年至今,我国先后培育5批单项 企业和3批家“小巨人”企业,领航企业培育刚刚起步,目前还较难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从质量上看,优质企业水平仍不够高。以创新能力来看,年全球创新强企业中,我国企业平均研发强度为3.29%。
赛迪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关兵认为,《意见》的出台,将为塑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质企业厚植培育土壤,助力其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站稳脚跟,重塑竞争优势。巩天啸认为,《意见》有利于企业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在细分领域朝着“专精特新”持续做强做优做大,从长远看有利于保障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构建梯度培育格局带动提升制造业
《意见》首次提出构建梯度培育格局,促进各类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带动提升,力争到年,梯度培育格局基本形成,发展形成万家“小巨人”企业、千家单项 企业和一批产业链领航企业。
马源表示,处在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遇到的发展瓶颈和困难不同,开展梯队培育有利于分级分类、 施策、可以让*策供给更加有的放矢。同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各自聚焦主业,提供不同的部件或配件,彼此协同分工、紧密配合,才能保证不出现产业链供应链断链。梯度培育有助于更好梳理供应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
马源认为,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格局,有助于充分发挥大企业在技术、标准、市场等方面的生态主导力,带动提升中小企业在各自产品领域形成独特优势和产业地位,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相互补位、共同做强的新格局。他强调,在梯度培育中,需要把握两个关键点:一是要注重培育企业创新能力。在以市场化为导向来推动企业技术、产品创新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企业创新所需关键要素资源的支持,在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更多空间。二是要着眼于产业链 施策。每个企业的痛点和瓶颈各不相同,要分门别类、系统梳理出突出问题,*企联手开展攻关。同时,处在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优质企业有各自的优势和短板,要立足锻长板,巩固优势领域,也要抓紧补短板,强链补链,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马源建议,在实践中应注意把握三个方面助推*策落地。
一是找准*府定位。各地相关部门应把握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成长规律,在厚植土壤、优化环境、做好服务等方面下功夫。相关部门应避免直接干预特定行业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资源要素配置,防止出现拔苗助长等情况。
二是聚焦重点产业链。由于我国制造业企业数量众多,能纳入培育梯队的优质企业数量是有限的。应优先聚焦重点行业,特别是应探索在关系国家战略和国计民生、产业链较长、示范作用显著的领域开展领航企业创建和培育,在优质企业培育试点工作基础上,充分发挥示范作用,激发争优创先的发展氛围。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在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演进、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的背景下,优质企业培育和发展不断面临新情况新问题。要加强对企业发展新情况、新问题的跟踪监测,创新*策工具和服务手段,针对制约企业发展的突出瓶颈问题 施策,提供高效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