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蔚然成风绿色桃花向美而生浙

-05-:23

浙江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璐薇诸葛晓明邢学火“可腐烂垃圾要倒进绿桶,不可腐烂垃圾倒进黑桶。”如今桃花镇每一位村民都能答好垃圾分类这道题。去年5月16日,桃花镇正式启动垃圾分类工作,不到一年时间,如何让“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如何让“垃圾分类”习惯蔚然成风?理念灌输源头破局每天傍晚,家住桃花镇公前社区村的王芬芝都会把一天的垃圾分成两包,然后放入家门口的垃圾桶中。“剩饭剩菜丢到绿色桶里,塑料瓶、餐巾纸等垃圾放黑色桶里。”王芬芝说,现在全镇人都知道该怎样分类垃圾。桃花镇每户人家门口都有一绿一黑“两分式”垃圾桶,桶身上分别标注着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王芬芝说,除了家门口的分类垃圾桶,镇里还给每户居民配备了一个厨房专用的干湿分离垃圾桶,以减少垃圾水分,实现垃圾源头减量。“我们开展了各类面对面、手把手的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活动,使每户家庭都能深入了解垃圾分类知识和好处。”桃花镇副镇长张飞*介绍,镇里专门组建了一支60人的垃圾分类宣传志愿者队伍,挨家挨户分发宣传册、教育读本和倡议书,在人流集中区域绘制垃圾分类宣传墙,并制作了一部动漫视频宣传片,在客运船舶、学校等公共场所循环播放。“我们还在各村建立了垃圾分类网格管理体系,确定督导员名,每位督导员负责指导15至20家农户掌握垃圾分类知识。”张飞*说,全岛已形成“垃圾分类,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筹码兑换正向激励一辆垃圾清运电动车、一根磁力棒、一台电子秤,这是桃花镇环卫工人孙师傅的工作标配。5月3日一大早,他像往常一样骑着车在公前村里穿梭。行至村民干阿姨家门口,他打开垃圾桶盖,用磁力棒在厨余垃圾桶里搅动几下,确认没有混入其他垃圾后,拿出电子秤称重。按照显示重量,他给干阿姨4斤的换购筹码,并收走垃圾。孙师傅离开后,干阿姨拿上积攒的筹码,来到公前集镇区垃圾筹码兑换点,换购了一包价值3.5元的饼干。“垃圾能换东西,换购商品种类很多,吃的用的,想换什么都可以。”干阿姨拿着“免费”的饼干喜笑颜开。去年7月底,桃花开了舟山第一家生活垃圾兑换超市,开放时间为每个月的10日、25日,兑换商品小到棉签,大到粮油。今年5月兑换点一分为五,“转移”到公前、后沙头、鹁鸪门、稻篷、茅山村5家小商店,每天开放,兑换时间更灵活,商品更多样,村民们还能以“多退少补”形式,兑换自己心仪商品。根据生活垃圾筹码折算货币换算表,每7.5公斤垃圾能换算1元钱,这种激励形式激发了村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张飞*说,从去年7月底以来,全镇已有多万公斤生活垃圾兑换成了筹码,价值10多万元的商品被村民换购。资源利用垃圾变宝在茅山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中心内,被运送至此的垃圾经定质分拣后,被传送入垃圾处理设备。“我们处理中心对运过来的垃圾有‘偏好’,一般处理蔬菜瓜果皮、剩饭剩菜、茶叶渣等。”该中心负责人介绍,自从村民学会垃圾分类后,运到这里的生活垃圾越来越“纯”了,这说明村民垃圾分类准确性在提高。“经过粉碎、脱水和发酵三个环节,一周左右后,这些垃圾就能变成有机肥。”该负责人介绍,该中心主要处理茅山、沙岙两个社区村的有机垃圾,每日可处理有机垃圾4吨,有机肥产出量约为垃圾量的十分之一。这些有机肥或免费发放给村民用于绿化培植及农作物生产,或用于销售,真可谓“变废为宝”。位于公前集镇片区的生活垃圾处理中心则包干公前、对峙、塔湾、青龙、盐厂5个社区村和公前居委会的生活垃圾,日处理量8吨。目前,桃花镇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实现全岛覆盖,近七成垃圾实现资源化利用。可腐烂垃圾堆肥处理,还山归田;建筑垃圾运送到指定地点深埋;有害垃圾投放至专门回收点集中存放;可回收废旧物资上门定期回收处理……针对不同垃圾,桃花镇划分了清晰的处理方式,使得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如今的桃花,绿色生态美映衬出文明乡风美,在这生机盎然的时节里,向美而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mujiahuagong.com/afhhy/7352.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