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明婴戏莲纹金钗(局部)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年南京太平门外蒋王庙出土。金质。长13.7厘米,钗首长4.5厘米,宽3.2厘米。钗首呈朵云状,在有限的空间里以錾刻、锤鍱等多种手法表现出孩童手捧莲叶嬉戏的场景。莲叶穿孔,可系饰物。婴戏莲纹始于宋代,寓意美好,后代极为流行。
固定布局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自古以来,儿童在人们的印象中总是充满了天真烂漫、纯真自然,“婴戏”纹样不仅有多子多福、生活美满的传统寓意,更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向往之情。那么,古代的孩童平常都玩些啥?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千年,在“婴戏图”里找答案!
01
“推枣磨”游戏
(秋庭戏婴图
北宋苏汉臣)
清高宗乾隆在《秋庭戏婴图》白芙蓉花枝头处左上角御笔题诗:
庭院秋声落枣红,
拾来旋转戏儿童。
丹青讵止传神诩,
寓意原存相让风。
仔细看本图左下角两个憨态可掬的儿童所专注的是一种“推枣磨”的游戏。所谓“推枣磨”,其实即是秋深枣熟后以旋转枣儿为乐的童戏:先取个大红枣一只,横切去其半,使细硬如刺之枣核尖露。再用三只竹签鼎足式插在余下枣肉上,直至枣核尖向上垂立。 寻长条竹篾或莛皮一只,两端各安红枣一颗,如此即可。
游戏规则:一、比谁转的时间长;二、比谁先跌落。枣磨因以枣核尖所支撑,因此极易划落。在“赛”时则两人轮流拨动枣磨,落者为负。当然 的“战利品”就是一颗饱满香甜的大红枣啦!
固定布局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02
“过家家”
(傀儡婴戏图丨南宋刘松年)
傀儡戏在中国由来已久,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土傀儡和木傀儡。演傀儡戏,主要是为了驱*。北宋时期傀儡戏有了广泛发展,种类较多,除了杖头傀儡和悬丝傀儡,还有独特的水傀儡和肉傀儡。
南宋刘松年的这幅《傀儡婴戏图》,描绘了四个孩子在模仿傀儡戏的场景。其中一个孩子操纵着木偶,另一个孩子在旁边敲鼓伴乐,其余两个孩子则饶有兴趣地充当观众,似乎还用手在比划着什么,孩童的形象十分生动活泼、逗人喜爱。
固定布局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03
“玩具摊”
(《市担婴戏图》丨南宋李嵩)
此画描绘老货郎担着琳琅满目的百货,妇女、孩童蜂拥而来的情景。画中货郎贩卖的小商品,除了日用杂货与时蔬酒果之外,最多的就是儿童玩具了,可辨识者有如下诸种:小鸟、鸟笼、拨浪鼓、小竹篓、香包、不倒翁、泥人、小炉灶、小壶、小罐、小瓶、小碗、六角风车、雉鸡翎、小鼓、纸旗、小花篮、小笊篱、竹笛、竹箫、铃铛、八卦盘、六环刀、竹蛇、面具、小灯笼、鸟形风筝、瓦片风筝、风筝桄、小竹椅、拍板、长柄棒槌、单柄小瓶、噗噗噔等等。原来古代儿童玩具已经有了这么多的种类~
固定布局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04
“木制滑梯”“骑竹马”
(《婴戏图》丨元佚名)
图中上方有个巨大的木制滑梯。此外,还有两名小孩在骑竹马。竹马是古时很常见的玩具,宋代的竹马制作得很是精致,不但有木刻或纸糊制的“马头”两种,竹马的后端还装上了两只轮子,是不是像极了现代版本的“遛娃神器”儿童三轮脚踏车原型?
固定布局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05
“抖空竹、打陀螺、
踢毽子、捉迷藏、
放风筝、荡秋千、堆雪人...”
(《百子团圆图》丨清焦秉贞)
《百子团圆图》为绢本设色画,十六幅画面以春、夏、秋、冬四时为序,以百名儿童时令游戏为内容。画家焦秉贞用他的生花妙笔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个个声色并茂的儿童嬉戏场面。每个游戏场面都很注重背景的刻画,山石草木、亭台轩榭、假山池沼刻画的都极为细腻。一年四季也是通过孩子们的衣着与景色来呈现的,如春花、夏莲、秋菊、冬雪。孩子们在不同的时空中进行着不同的游戏:骑木马、抖空竹、打陀螺、踢毽子、捉迷藏,放风筝、荡秋千、堆雪人等等。人与景巧妙融和、交相辉映,孩子们尽情地嬉戏玩耍,可谓“欢娱恨昼短”。
固定布局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END
总结
天真无邪、可爱活泼、充满朝气向来是儿童身上最吸引眼球的特点,而婴戏题材在中国的装饰艺术史中的运用也是屡见不鲜,其衍生出的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它们通常出现在绘画、雕刻、陶瓷、服饰、丝织等艺术文化作品中,且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专门描绘儿童嬉戏的纹样——婴戏纹,用直白的画面,以“讲故事”的方式来传达内在蕴含的深刻意义,婴戏图的每一步发展创新都代表了那个时代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对其所在时代儿童样貌、儿童游戏、服饰装扮、以及社会状况较为真实的描绘,投射出那个时代的民俗风情与传承创新。
与此同时,“叙事性”画面所传递出的视觉艺术形式,不仅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教育意义,也是记录时代进步和研究当时文化生活的一种形象符号。
来源:南京市博物总馆,公益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
编辑:陈雪
初审:许海潮
审稿:王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