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暑期实践浙商大学生探访垃圾分类先进村

习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说,“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

为深入了解垃圾分类,积累垃圾分类经验,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寻迹七十筚路,启看婺州风云”暑期社会实践团在7月5日走进因垃圾分类两年七上央视的金华金东区六角塘村,亲探垃圾分类的先进经验。

垃圾分类的“金华经验”,是六角塘村人津津乐道的乡村治理创新,在村子里的男女老少,都可以讲述垃圾分类的六角塘经验。从年开始实施起,六角塘村的垃圾分类,走出了金东区,走出了金华,走进了人民大会堂,于年在全国率先形成了具有普适性的农村垃圾分类“金华经验”。

实践团走进六角塘村,讲解员向我们介绍了金东区“两次四分”的垃圾分类模式。六角塘村每户人家门前都有可烂和不可烂两只垃圾桶,村民对垃圾进行初步分类后由分拣员进行二次分类与监督,保洁员进行分类收运,将可回收垃圾挑拣出来,联系供销社进行回收。可腐烂的垃圾就由保洁员运往阳光房,进行堆肥腐烂,一般两个月就可以完全腐烂。“按照可烂和不可烂的标准对垃圾进行分类,对于村民来说简单易懂,他们也不会觉得烦。”讲解员如是说。

↑大学们在学习垃圾二次分类法

在金华农村垃圾分类艺术馆,一幅由瓶盖拼成的艺术画就紧紧抓住了实践团成员的眼球。讲解员告诉我们,这幅画是由一位妇女主任收集了很长时间的瓶盖而拼成的。它向我们传递了一个理念,那就是“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只要合理利用,便能变废为宝”。金华农村垃圾分类艺术馆便是秉承这种理念,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垃圾分类,参与垃圾分类。

实践团成员在分拣员与保洁员的带领下,对金华金东区六角塘村的“二次四分”进行了深入的实践。分拣员负责“二次”,保洁员负责“四分”。分拣员的工作由乡镇干部或老干部负责,主要内容是对村民家门口的垃圾桶进行监督,发现有分错的就进行纠错。“我们将会腐烂的垃圾运输到阳光房里进行堆肥腐烂,对不会烂的垃圾再进行细分,挑拣出可回收的瓶子、废纸进行回收,其余的进行填埋。”保洁员向我们介绍道。

实践团成员跟着村里的保洁员来到村民家门口,对垃圾桶里的垃圾进行了纠错分类,并帮助保洁员一起倾倒垃圾。运输垃圾的车厢分成了可烂和不可烂两部分,保洁员将村民家门口可烂、不可烂垃圾桶里的垃圾分别倒入相应的车厢里。最后,由保洁员将分拣好的可烂与不可烂垃圾,分别运往堆肥阳光房与填埋场,进行最后的再利用与处理。我们的工作需要进行垃圾的分拣分类检查与扫码评价,而后将垃圾倒入相应的车厢中运往指定的地点。

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六角塘村户的垃圾桶中,可烂垃圾与不可烂垃圾的分类正确率高达97.2%,仅有3户将餐巾纸裹挟入了可烂垃圾,与此同时,我们利用APP对垃圾桶上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mujiahuagong.com/afhgx/6796.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