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在地球上留下最少的痕迹,和尽可能多的

环保博主苏一格

用旧家具,穿二手衣服,戒纸两年,甚至上厕所也不用厕纸和卫生巾,在出租屋养只蚯蚓堆肥……这是环保博主苏一格的日常,她将这种生活命名为“无痕生活”。

这个想法来源于美国户外圈流行的一种理念——无痕山林。“无痕山林”主张人们在大自然中享受户外活动时,采取正确方式,尊重自然中的一切生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冲击。例如,他们在草地上野炊点火前,会把草皮小心移走,结束后再把它小心地移回原位。

环保除了关乎公益和道德之外,还可以是什么?苏一格的答案是:一种兴趣,或者生活方式。她觉得“无痕生活”,不会牺牲我们的生活品质和对幸福的追求,而是像“无痕山林”一样,是在追求幸福美好的人生体验时,尽量减少伤害。

厨余垃圾会被苏一格放进蚯蚓箱里,成为蚯蚓的食物和滋养植物的肥料

两个被蚯蚓吃掉的西红柿柄,苏一格觉得像水母一样好看

“如果下辈子能变成一种动物,你希望自己变成什么?”有人这么问苏一格。她答道:“蚯蚓。因为蚯蚓可以把垃圾变成滋养生命的一个源头。蚯蚓在堆肥时,一定很幸福。”

“壹个袋子”启发的环保生活

苏一格的网名叫“壹个袋子”,既有真名“一格”的谐音,也来源于一个环保袋。

“环保袋是很多人开启环保生活的第一步,大家一看到环保袋,就想到环保。所以我取这个名字,也希望跟大家多多分享,如何从一个袋子开始,尝试更多的环保生活方案。”苏一格说。

当然,取这个名字,还和一个真真切切的环保袋有关系。这个环保袋上印有一只小浣熊,来自多伦多的一家纪念品超市。和她一起逛超市的朋友说:“你一定要买这个袋子,上面这只小浣熊和你很像,你们有个共同癖好:掏垃圾。”朋友说的是苏一格强迫症一般的垃圾分类习惯。那时,合租室友们不清楚垃圾分类规则,苏一格便总是像小浣熊一样,趁他们不注意,就偷偷把垃圾掏出来严格分拣。

这个印有小浣熊图案的环保袋,是苏一格最喜欢的环保袋

此后,这个袋子一直就陪伴着苏一格的日常。袋子里装有网兜、玻璃罐、不锈钢饭盒等物件。网兜用来装瓜果蔬菜;玻璃罐用来装食物;一个用了七八年的保温杯和可重复使用的吸管,可以让爱喝奶茶的苏一格避免使用塑料杯、纸杯和塑料吸管。有些商家会因此给她优惠5块钱,有的则让她用中杯的价格买到大杯奶茶此外还有手帕,可以代替纸巾,或者包小蛋糕、可颂之类的小甜点。

苏一格自带环保袋和网兜买菜,这些都可以重复使用很多年

除了用环保袋代替塑料袋,其余产品她也用环保方案替代了。她用竹子做洗碗刷,用蜂蜡自制保鲜膜,手机壳也用的是可降解材质的。

苏一格用来洗碗的丝瓜瓤和无包装的橄榄皂

这支牙膏是金属包装的,用完后包装可以回收,牙刷则是用竹子做的

苏一格用抹布代替厨房纸和餐巾纸

她说:“你去买东西,别人随时抽个塑料袋给你,你随手就收了。就这种无意识的一次性消费太多了。环保不仅是少用塑料,更需要在消费面前多一些理智,尽量延长物品的使用寿命,减少无节制无意识的一次性消费。”

被家风“腌入味”的节俭意识

这几年,苏一格不点外卖,尽量自己买菜做饭。要去饭店吃饭时,她会带上自己的餐具,以便打包吃不完的食物。

这是苏一格从父母那里学来的习惯。来不及做饭,或者想吃外面的饭菜时,父亲会直接拿家里的锅碗去端回来,“可能他觉得热腾腾的食物,放在一次性塑料餐具里有*吧”,她这样猜测父亲的想法。父母会让她在书包里背个保温杯去上学。一家人出去玩,也会随身带保温水瓶,几乎不喝外面的瓶装水。

苏一格自带不锈钢饭盒打包饭菜,用可重复使用的吸管喝椰汁、奶茶等

苏一格的家乡消费水平不高,但父母一直都很节俭。母亲的衣服大多都要穿十年以上,家里的吹风机也有20年以上的历史。小学时,每到开学,同学们都会用新塑料书皮去包书,但苏一格的父亲不会每年都给她买新的,除非上一年的已经用坏了。所以,每到快开学时,苏一格都要把旧书皮取下来,用肥皂洗干净,接着用。

苏一格家在海边,一家人经常去沙滩上玩。遇到免费冲脚的地方,父亲从来都不会把水开得很大去冲洗,甚至干脆就不冲,“他觉得自己走走沙子就掉了,没必要浪费水”。家里的暖气费是父亲之前的单位交的,但他们家常常不开暖气,因为父亲觉得楼上楼下都开了,家里不冷,不用浪费暖气。他没法理解一边把暖气开得很热,一边又要开窗户或者穿短袖来凉快凉快的做法。

首饰架是苏一格从二手市场淘来的,很多耳环都是从妈妈那里拿过来的

苏一格说:“我父母并不是环保人士,不懂碳中和,从事的工作和环保也没关系,但他们就是有珍惜物品、节约资源的意识。哪怕是别人免费送的东西,只要不是真正需要的,他们也不会收,不会有‘不拿白不拿’的想法。”

在这样的家庭长大,苏一格说自己被节俭家风“腌入味”了。从小见到浪费现象,心里就会难受。甚至,上中学时,因宿舍水龙头不好关(需要非常小心地关到一个特定角度,才能完全不漏水。)苏一格总是趁大家都睡着后,出去把水龙头一个一个关好了,才能安心睡觉。

不过,苏一格也认为,那时自己这样做更多的是出于习惯,并没想过这背后的深意。

被垃圾触发的环保意识

年,17岁的苏一格去了加拿大弗农上高二。那是个消费水平较低的小城。最节省的时候,她一个月的生活费,只花了元人民币。

高二的圣诞节,苏一格(右一)和寄宿家庭合影留念

同样也是在这里,她接触到了垃圾分类,这就有了跟小浣熊一样掏垃圾的故事。喝完酸奶,苏一格会把瓶子洗干净,因为这样能让它方便地被回收利用。

“我当时觉得垃圾回收特靠谱,只要它是回收垃圾,就相当于没有制造垃圾。但我从没想过,自己丢到回收箱里的垃圾最终去了哪儿,以为塑料可以被无限回收。”苏一格说,“但我不知道塑料只能被回收两次,而要完全降解它们,平均需要年以上的时间。也不知道很多东西没法被真正回收,或者只能被降级回收。比如:复合材料,只能按照占比最高的那种材料回收,剩下的就会被扔掉。像塑料水瓶的瓶盖就没法被回收。”

知道这些后,苏一格在消费前就会多一层思考,尽量买可回收包装的东西。比如说,买罐装的薯片,而不是袋装的。买塑料盒包装的,而不是塑料袋的。因为塑料盒可以被回收,而塑料袋不行。

环保,对于当时的苏一格而言,就是认真地做垃圾分类。

年3月苏一格回国,在上海的酒店里隔离,用自己的餐具吃外卖,除了这种特殊情况,她几乎不点外卖

真正促使她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mujiahuagong.com/afhgx/6335.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