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三年投资亿元,重点聚焦末端处置能力提升
三年投资亿元,重点聚焦末端处置能力提升
干垃圾车到达生活固废集装转运徐浦基地,将垃圾倒入“打包槽”。
去年,上海发布方案,提出到年底,要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全程分类体系。今年春节前,上海市人代会表决通过《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被正式纳入法治框架。
垃圾分类这一生活“新时尚”即将走进上海千家万户。从源头投放、中端运输,到末端处置,垃圾分类是一根长长的链条,链条上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至关重要。
改造投放点,让其更有“魅力”
闵行区马桥镇的夏朵小城是拥有多户居民的大型社区,年底才启动垃圾定时定点投放,短短两个多月,居民湿垃圾一次投放正确率已超过许多更早启动定时定点的小区。
这要归功于社区内10多个湿垃圾定时定点投放点。居民投放垃圾后,先称重,分拣出混在其中的可回收物和干垃圾,再称重一次。后一次称重除以前一次,得到湿垃圾的纯度。这个纯度作为居民的成绩记录,成绩越好,获得激励越多。
“全程分类,社区是最重要的 环。以前很多居民提不起兴趣,因为社区生活垃圾设施、制度不健全。”参与夏朵小城垃圾分类工作的第三方,兴冬环保的副总经理肖晗坦言,如果小区连基本的四分类垃圾桶都不配置,垃圾箱房臭气熏天、污水横流,怎么指望居民对垃圾分类产生好感?
如今,许多社区正像夏朵小城家园一样,在提升改造家门口的垃圾分类投放点。截至去年底,上海已规范改造余座分类垃圾箱房和分类投放点,更新和改造的目的,是让这些收集垃圾的载体更有魅力,也能发挥宣传和引导分类投放的作用。
专车专收专运,不“白忙活”
早晨,徐汇区汇东小区的垃圾箱房前,陈秀芳熟练地踩住门下方的踏板,打开门上方“窗户”,解开垃圾袋,把菜皮倒进湿垃圾桶;再挪到左边,踩开另一扇“窗户”,把剩下的垃圾袋扔进干垃圾桶。
短短10分钟后,一辆蓝白色相间的干垃圾车驶入小区,背对垃圾箱房停下,分6次将小区一天积累下来的12桶干垃圾倾倒完毕;干垃圾车驶离后,一辆灰*相间的湿垃圾车也背对着垃圾箱房驶入小区,“吃”下两桶湿垃圾。
在上海绿化市容部门的调研中,许多市民将小区垃圾混装混运视为最打击他们分类积极性的“罪魁祸首”。对此,上海从规范收运车辆入手。截至去年底,上海已规范配置湿垃圾收运车辆、干垃圾收运车辆、有害垃圾收运车15辆,全部实行指定种类垃圾的专车专运。
除了清运车要转型,上海两大生活垃圾的集散地——徐浦转运码头、蕰藻浜转运码头也为实现分类转运进行改造。
记者在生活固废集装转运徐浦基地看到,一辆辆垃圾清运车正有序排队上桥,来到四五层楼高的卸料区,轮流将垃圾卸到身后的竖式“漏斗”。车辆驶离后,“漏斗”上部的重锤向下一次次施力,将垃圾压入“漏斗”下部的集装箱内。
徐浦基地相关负责人表示,日均数千吨的生活垃圾在这里被分类打包,送入不同的集装箱,通过水路运到老港基地。改造的目的,是将原来横卧的数个卸料槽全部改成竖式“漏斗”,通过节约空间,腾出14个“漏斗”。“漏斗”数量多了,能够分配用于打包不同种类垃圾的空间就大了,打包效率也高了。将来,该基地日均可打包干湿垃圾多吨。
和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有所不同,可回收物目前主要通过“两网融合”设施回收。目前,上海已建设约个“两网融合”回收服务点和余个中转站,为相关服务区域居民的可回收物交投提供便利。上海现在“两网融合”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量达1吨/日,随着源头分类的日益精细,主管部门预计未来上海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量可增至四五千吨/日。
两三年,补足干湿处置“短板”
源头分出来了,中端也专类专收专运了,末端呢?
16时45分,经过5个多小时的水路,“沪环运货号”集运船靠泊在老港固废处置基地的东码头,船上是总重近吨的几十只集装箱,里面装着徐浦转运码头打包好的生活垃圾。没多久,集装箱被吊机逐个吊到运输车上,分别送去焚烧发电或填埋。老港基地相关负责人表示,近期,该基地每天处置的生活垃圾超1万吨。
不过,这样的分类处置能力,还无法彻底满足“全程分类”的精细化要求。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相关负责人坦言,相比生活垃圾的收运中端,末端处置设施建设的进度仍相对滞后,各类生活垃圾中,湿垃圾面临的挑战较大:一方面因为目前湿垃圾集中处置较难,存在市区处置能力紧张而部分郊区处置能力富余,且彼此间受制于邻避效应、成本等原因而不能周转;另一方面,目前湿垃圾处置后得到的产品出路很狭窄。
为此,上海正全力以赴。据不完全测算,上海用于推进《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行动计划(年—年)》的投资约在亿元左右,其中大部分投资聚焦末端处置能力的提升。
根据计划,上海去年新、扩建5座湿垃圾处理设施,另有3座设施预计今年上半年开工建设;干垃圾以焚烧处理为主,计划新、扩建的7座干垃圾处理设施力争今年上半年全部开工。此外,上海还计划建设1座设计能力吨/日的综合填埋场,以满足生活垃圾处理后各类无法利用残渣的处理需求。
“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努力,上海湿垃圾和干垃圾的日处置能力已基本能匹配源头每天的产生量。”市绿化市容局副局长唐家富表示,目前上海日均生活垃圾清运量在2.6万吨至2.7万吨左右,其中约多吨为湿垃圾,2.3万多吨为干垃圾,但未来各类生活垃圾的变量还存在不确定性,末端处置能力要与时俱进。根据相对科学的测算,上海要在“十三五”末形成吨/日的湿垃圾处理能力,力争年前后形成2.8万吨/日以上的干垃圾焚烧处理能力。
垃圾分类到底难不难?试点小区来支招——踏踏实实用笨办法人海战术“不原始”
家住中华别墅小区的栾竹君阿姨正在分类投放垃圾。均本报记者李茂君摄
今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正式实施,届时自觉分类垃圾不仅是顺应新时尚,更是遵纪守法、履行公民义务的重要一环。
指针回拨到年8月,40℃的盛夏令人记忆犹新,而虹桥街道爱建居民区的中华别墅小区里,居民在酷暑里将家里的垃圾桶从1个换成4个,在长宁区率先开始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四分类投放。一年后,江苏路街道一条曲折的老马路里,良友小区的余户居民也加入“四分类”大家庭。
得知全上海都将步入“垃圾分类新时代”,经历过“分类阵痛”的两个小区居民都说,万事开头难,但只要坚持,就会看到希望。
先走一步,总算是走对了
张海婴阿姨家的4个垃圾桶,没有一个长得像垃圾桶:厨房间洗手台边的一个电饭煲内胆里,装着中午烧饭剩下的菜皮和小肉骨头,这是她们家的湿垃圾;厨房门口一个“好德超市”的塑料袋里装着用过的餐巾纸,这是她家的干垃圾袋;塑料袋边的小布袋里装着几节白色废电池,是有害垃圾的“暂住地”;厕所门口一个硕大的白色塑料袋装着压扁的酸奶盒、快递箱和废报纸,这些都是可回收垃圾。
两年前的春节,爱建居民区书记徐秀带着居民区社工挨家挨户宣传,中华别墅小区要在年夏天试点垃圾分类,而且一试点就是最彻底的“四分类”,张阿姨当时觉得“这事儿肯定很难”,但她有信心,因为短短几周小区里就有40多名*员志愿者被发动起来,发宣传资料、讲解分类方法、分发垃圾桶。当年8月,小区试点垃圾分类的 天,居民们看到志愿者顶着大太阳站在垃圾桶前手把手教大家分类,甚至年轻的社工姑娘站了几个小时,被蚊子咬了 十个包,张阿姨说大家突然意识到“垃圾分类真的开始了”。
但中华别墅小区的居民也有过一段“孤独”时光。“当时上海还没在全市范围推行垃圾分类,我们的居民在家里分类,走出去一看,还是老样子,心里总有些遗憾。”居民顾华云阿姨的这番话道出不少较早试点垃圾四分类小区居民和社区干部的心声。同在长宁区的东诸安浜路75号良友小区,虽然早在年就试点干湿垃圾分类,但当年尝试推进“四分类”时,有小年轻直接“怼”垃圾分类志愿者:“不分类又不犯法,你能拿我怎么办?”
“其实后来这个小男孩很快就配合分类了,但我们当时就想,什么时候全上海都能同我们小区一样,这样走到哪里都是四分类了。”好在,良友小区72岁的垃圾分类*员志愿者张锦华阿姨的这番愿望,马上要实现了。“我举双手双脚赞成,只有走到东、走到西都分类,不理解和抵触情绪才会真正消失。这是每个人都要遵守的法规,也是每个上海人都要承担的社会责任。”
“过来人”建议坚持四分类
长宁是上海首批整区域生活垃圾分类的6个试点区之一。如今,在中华别墅小区,经历多轮更新的垃圾箱房完全可用“有腔调”来形容,四个投放口干净整洁,一旁的彩色壁画清晰描述分类方法和垃圾循环过程,而一旁的洗手池、洗手液、擦手毛巾,不少都是居民从自己家中拿来完善垃圾房服务的。
作为垃圾分类的“过来人”,中华别墅小区和良友小区的居民,对即将进行“垃圾分类”的市民的建议颇为一致。
“一开始就要坚持四分类,坚持湿垃圾破袋投放。”顾华云用亲身经历告诉记者,厨余瓜果菜皮装在塑料袋里丢弃, 还是要志愿者倒出来再扔,不如自己主动倒出来,或直接装在废弃的锅碗瓢盆带到垃圾房投放,又能减少塑料袋使用,还能节省分拣员二次分拣的精力。
“不要觉得人海战术原始,踏踏实实用笨办法,才能最快发动起所有人参与。”爱建居民区的90后社工沈媛沁参与中华别墅垃圾分类启动、维持的全过程,她建议即将推行垃圾分类的小区要从小朋友抓起,以发动年轻人为主力,以时间相对充裕、对社区环境熟悉的老年居民为推手,从最开始就将垃圾分类意识覆盖到小区全年龄层。“一开始工作量虽大,但后续持久力会更足,因为大家打心底里认同这项工作。”
对于怕麻烦、担心记不住分类方法的居民,张海婴阿姨给出的建议让人“无法反驳”。“家里的锅碗瓢盆、油盐酱醋都要分类,一年四季的换洗衣服都要归类,这些都记得住,四类垃圾怎么会难倒大家呢?”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7月1日起施行——不按法规混投垃圾 可罚款元
推行20多年后,“垃圾分类”在申城纳入法治框架。今年1月31日举行的市人代会表决通过《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
从今年7月1日起,上海市民扔垃圾可不能那么随意了,如果不按法规混投垃圾, 要罚元,细翻这65条条款,哪些与你我相关呢?
垃圾分类明确“四分法”
上海推行生活垃圾分类20多年,分类标准有过多次变化,此次《条例》明确为“四分法”,包括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四种。
该分法最早确定于年,在年的上海*府规章中予以固化。立法过程中的调研也显示,多数上海市民当前认可这一分法。市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陈立斌说,条例草案在常委会审议和公开征集意见时,生活垃圾分类标准一直是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