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总动员之一上海垃圾分类初体验

编者:自年7月1日起,上海市正式开始实施最严垃圾分类条例,紧随其后的是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垃圾分类到底该怎么分?怎样的分类标准才科学?分类后的垃圾都去哪儿了?“上海经验”是否能在全国复制推广?

7月1日起,上海市正式开始实施最严垃圾分类条例,垃圾分成四类投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干垃圾和湿垃圾。同时垃圾厢房规定只在早晨和傍晚的两个时间段内开放。

7月9日一早,在上海实施最严垃圾分类条例一周后,我从北京乘坐京沪高铁出发,到上海与“垃圾分类”较劲。这次高铁出行最关键的是,我一个零食都没带,只带了两瓶矿泉水上路。这么做,主要是担心吃完零食不会分类,到了上海被教育被罚款(开个玩笑)。

其实一个人一天最重要的事之一就是吃饭,于是在高铁上的午餐时间,我买了盒饭填饱肚子。吃完盒饭后就开始冥想,这些因午饭产生的垃圾到底有几类?

木筷子、塑料勺子、剩余饭菜、塑料包装纸、餐巾纸、组合餐具包装纸,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已经基本涵盖了三种常见垃圾了。

高铁上吃剩的午餐,涵盖了属于可回收垃圾的一次性塑料餐盒和餐具,属于其他垃圾的一次性木筷,以及属于厨余垃圾的剩菜残余等(摄影/李荔)

高铁上产生的垃圾去了哪里?是直接去了焚烧厂吗?当然不是。

火车站的垃圾分拣厂

这些垃圾最终会装进统一的黑色大塑料里,并在列车中途短暂停靠的沿途站点被放到站台上。站台上也会随时有接应运走这些垃圾的人。之后,这些垃圾会转运到火车站里的垃圾分拣厂。在上海虹桥火车站里就隐藏着一个垃圾分拣站,这里承担着全国开往上海虹桥站所有列车上的垃圾,以及火车站里餐饮和商铺、乘客产生的垃圾。

上海虹桥站北端引接京沪高速铁路、沪汉蓉高速铁路,南端与沪昆高速铁路接轨,是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组成部分,是华东地区最重要的、规模 的铁路客运枢纽。每天仅从北京到上海虹桥站的列车就有42列,那么一个乘坐列车的外地人初到这里,产生的垃圾到底去哪里了?

其实在离干净温馨高铁,仅隔一墙之隔,就能找到火车站内的这个垃圾分拣站。这里每天有很多工人在分拣垃圾,每天从上午8点干到下午6点下班,当然会有垃圾的恶臭味。

上海虹桥站垃圾分拣厂,图中绿色的机器是垃圾分拣机,它可以分拣出干垃圾和湿垃圾(摄影/李荔)

*色手套,防水的围裙,这些是垃圾分拣工人的标配。工人们总共有十多个,有的用手分拣废纸、矿泉水瓶,塑料餐盒并放在不同的敞开的袋子里。有的用铁锨把用手初筛过的混合垃圾送到绿色的分拣机里,让机器帮忙分拣出干垃圾和湿垃圾。绿色分拣机尾部直接连接着干垃圾清运车,等装满后,可直接等专车拉走。而湿垃圾则会装在一进门右手边的棕色桶里,等着专车拉车。

垃圾分拣厂的工人,正在紧张忙碌的进行垃圾分拣(摄影/李荔)

四川张阿姨是上海虹桥火车站垃圾分拣厂的负责人,她说以前都是只把可回收垃圾分出来就行了。7月1日后,垃圾要分得更细,分成干垃圾、湿垃圾、有*垃圾和可回收垃圾。现在每天这里还会有相关的监督员过来监督、指导垃圾分类。一般在这里分类好的干垃圾、湿垃圾都会固定在当天全部用清运车拉走。而可回收垃圾,每天下班前,她们都必须自己处理完,并把这里的地面全部冲洗干净。

更多细节上的努力

除了奶茶,社畜们关心的外卖盒、快递盒,也频繁被吐槽。很多人反映,自7月1日后,每一次气定神闲垃圾分类的背后,都是无数次手脑并用的纠结和思考。

常开风气之先的上海,在生活垃圾分类的问题上无疑又成为了全国的领头羊。我在走访的过程中,发现上海在很多细节上做足了努力。比如在外滩震旦馆、商场等最显眼的液晶宣传屏上,都会定时播放垃圾分类的宣传视频。

上海外滩震旦馆的液晶屏,不时会向游客播放垃圾分类新时尚的宣传片(摄影/李荔)

此外,在上海静安区中山北路的小区的每个单元门口,也都会张贴垃圾分类的宣传贴。在小区的垃圾房墙上会张贴介绍垃圾分类投放点的公示牌,在公示牌上,会明显标出四类垃圾,对应的收运企业、作业效率(日产日清、积满后收运)和相应垃圾的处理去向。

上海某小区的垃圾房的墙上会张贴介绍垃圾分类投放点公示牌,绿色账户采集点,以及两网融合回收服务点等铭牌。(摄影/李荔)

有媒体也报道,上海在推进社区垃圾分类上,实施了“三部曲”,即抓好设施、居民角色认知、分类助手。并在激励机制上也做了创新,比如推出了累计积分兑换商品的绿色账户,并投入大量志愿者,居委会大妈等指导垃圾分类。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后李长*长期从事上海社区垃圾分类的研究工作。他介绍,从年起,上海开始实施新一轮垃圾分类,经历了从试点为主到现在全面铺开的过程。与之前的分类试点不同的是,上海市垃圾分类从开始就是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和分类处置的全流程分类,而且重点强调了干、湿垃圾分类,即将湿垃圾(厨余垃圾)单独分类、收运和处置,而干垃圾仍旧进入填埋场或焚烧厂处理。

在推进垃圾分类的进程中,上海垃圾分类立法的工作也不能不提。上海垃圾分类的立法包括了年施行的《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和今年2月表决通过并于7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作为首部具有法律效力的垃圾分类地方法规,《条例》关于分类中的各个环节都有明确的立法和要求,以保障全流程分类的实施,例如明确了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是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责任主体,建立了分类投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置中的相互监督机制,强调了基层*府组织的领导作用,并将建立各类源头减量机制作为《条例》的重要部分。

不仅如此,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还印发了《上海市实施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制度工作导则》,明确了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分类收集容器的设置、定时定点投放点设置,明确了定时定点制度实施规程,分为准备期、实施期、维持期,并明确了保障措施。

本文科学顾问: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后李长*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文/记者李荔图文编辑/吉菁菁

供图/视觉中国(除署名外)




转载请注明:http://www.mujiahuagong.com/afhgx/5216.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