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和红茶冲泡时要用不同的茶具,且不同季节茶叶的种类也都不同
绿茶和红茶要用不同的材质的茶具、每个季节所饮用的茶叶种类略有不同等等。然而日本茶道文化在这方面却有着统一规范的形式和严格的格式要求。比如说,只要是茶道一开始,那么进行茶道表演的人的动作、表情、话语都必须要按照相应的规矩进行,茶事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同样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就仿若工厂流水线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一样,几乎相同,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可以说,日本茶道文化在茶道仪式上面的程序和规定,要比中国茶道严格和细致很多倍。
从日本茶道实际来看,其最长的茶道表演要持续四个多小时,倘若没有长期的严格训练,没有坚韧不拔的意志,那么是没有人会坚持这么长时间的茶道表演的。一言概之,日本茶道文化的仪式风格是写实的,如同一台运转正常、不会出错的机器一样,每一个螺丝、每一个部分都有着相应的规定。而中国茶道文化在仪式风格上更偏重于写意一些,能够随心所欲,发挥空间较大。
中国茶文化尽管融合了多种思想流派,但是其基础文化是儒家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并融合了道家、佛家等思想流派的文化类型。其既有积极向上的入世精神,又有淡然洒脱的出世精神。可以说是“进可攻退可守”,既有极强的理论价值,又有很好的现实指导性,在千百年里一直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理念和民族性格。比如说儒家文化赋予了中国茶道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理念,其强调饮茶者要通过茶叶这一载体,去更好地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追求,并把个人的理想抱负放置于国家和民族的范畴里面,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更能为国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
又比如说,道家文化赋予了中国茶道文化“天人合一”的价值理念,其强调人是“小我”,世间万物是一个“大我”,小我与大我是相同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并要求人要学会更好地尊重自然规律并顺从自然规律。而日本茶道文化在这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其文化底蕴的核心是佛教的禅宗。源于中国的禅宗在进入日本后,很快与日本茶道文化进行融合,并赋予了日本茶道文化更多的精神内涵及特征。其核心理念是“有即是无,无即是有,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在此影响下,日本茶道文化也更加注重空寂之美,追求一种平淡、含蓄、哀物的风格,喜欢用一些日常之物去表现一种很深的寓意,没有中国茶道文化那么务实或洒脱。比方说,很多日本茶室都会摆上插花,中间只是一枝含苞待放的梅花,其寓意就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诸如此类的现象在日本茶道文化中仰俯皆是。
其实中日茶文化在文化意境上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这主要体现在“和、静、怡、真”四个方面。先来看“和”,受到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影响,中国茶道要求人们要通过饮茶,去达到自己与内心、自己与他人、自己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而日本茶道文化同样有相似的要求,其要求饮茶者要让自己成为饮茶环境中的一分子,不突兀、不另类,而是要通过规范的言行、衣着、表情,达到与周围环境高度和谐的目的。再来看“静”,中日茶道文化均讲究“静”,这一价值理念主要源自于佛教。这个静,主要指的是内心的静,只有让内心静下来,才能让自己更好地感悟到茶文化的真谛。
“怡”指的是饮茶者通过茶事活动所获得的感受。无论中国茶道文化还是日本茶道文化,都注重要从茶事活动中获得内心的欢愉,忘掉生活中的种种苦恼。“真”则是要求饮茶者之间要坦率真诚,以诚相待。中日茶道文化在文化意境上的另一个相同之处就是“幽玄之美”和“留白之美”。幽玄之美,指的是要在有限的空间里营造出一种幽深、悠远而无限的意境,跟我国诗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韵味大致类似。留白之美,是中日茶道文化意境的重要内容,是营造良好饮茶环境的“点睛之笔”,即便是有限的饮茶空间里,也要留下大量的空白之处,既达到衬托主要事物的目的,也能更好地进行空间构图,更能营造出一种虚实结合,能赋予人无限想象力的意境。